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以舉世矚目的成績書寫了經濟騰飛的歷史。在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如何建立起化解企業(yè)風險,維護職工安全的工傷保險體系,成為廣州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之一。為此,廣州市人社部門以“高起點、待遇優(yōu)、有特色”為標準,建立起了新型的工傷保險制度和管理體系,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建立勞動能力鑒定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率先建立行業(yè)標準費率浮動及安全生產獎勵制度;率先建立工傷預防、補償、康復為一體的新型工傷保險制度;率先建立我國第一家工傷康復專門機構,被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和人社部確定為“促進農民工及其家庭融入社會能力建設(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和管理服務體系)”項目5個城市之一。請看——
社會保險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制度,與廣州的經濟同步發(fā)展,特別是工傷保險,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化解企業(yè)風險,起到了“助推器”“減震器”作用,可謂舉足輕重。18年來,廣州市人社局以前瞻的戰(zhàn)略和超前的步伐,為20萬參保單位、375萬參保人員筑起了“安全網”,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談到工傷保險,廣州市人社局局長崔仁泉有著自己的感受:“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而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最重要、最基礎的是以關愛人的生命安全健康為本。工傷保險與廣大企業(yè)、職工,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安全健康息息相關,我們通過加強工傷預防,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工傷事故和職業(yè)病對職工的傷害;通過工傷補償,保障了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并保障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通過工傷康復,提高了工傷職工生活自理能力和再就業(yè)能力。工傷保險對政府來講是一種責任,對用人單位來講是法定義務,對職工個人來講是基本權利,對整個社會來講是文明進步的標志。特別是剛剛出臺的新《工傷保險條例》,讓參保者少了一份擔憂,多了一份保障,讓一顆顆懸于工傷壓力之下的心,獲得了輕松。我深信,這一民生法律是2011年的起步,其發(fā)展理念是不再讓工傷患者流血又流淚。”
能力鑒定
具有破冰意義的探索
一項新政策的制定,不僅需要創(chuàng)新的思維,更需要積極的探索。1986年,廣州市成立了醫(yī)務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由勞動、衛(wèi)生、人事、民政、工會等部門組成,辦公室設在勞動保障局,負責日常鑒定管理工作;醫(yī)務勞動技術鑒定專家組,負責對重大爭議的傷病殘和職業(yè)病勞動能力狀況作出技術鑒定;醫(yī)務勞動技術鑒定組分為內科、職業(yè)病科等9個鑒定小組,并出臺了《勞動能力鑒定辦法》。
為了切實做好傷病職工的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各類傷病鑒定標準,如《職工傷病勞動能力鑒定標準》、《職工外傷、職業(yè)中毒醫(yī)療終結鑒定標準》、《常見病病假建議書發(fā)放暫行標準》、《職工工傷與職業(yè)病殘廢等級評定標準》、《職工非因工負傷與疾病等級評定標準》、《職工特殊病種目錄和確認標準》、《職工難治病、重病、較重傷病確定標準》、《職工常見病病情相對穩(wěn)定確認標準》等,為企業(yè)提供了政策依據,為傷病職工提供了保障,促使廣州市勞動能力鑒定工作健康發(fā)展。
12345678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