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盯“高收益”合同沒細看 當心存款變保險 - 社保案例
2017-03-19 08:00:01
無憂保


【導讀】:多位市民投訴在銀行存款時,被工作人員推薦買成保險的煩心事。咨詢投訴的市民多為不懂金融知識的中老年人,著急用錢時卻發(fā)現,不僅收益低,不到期想取出還得交違約金。
連日來記者接到多位市民投訴在銀行存款時,被工作人員推薦買成保險的煩心事。咨詢投訴的市民多為不懂金融知識的中老年人,著急用錢時卻發(fā)現,不僅收益低,不到期想取出還得交違約金。
兩萬“存”三年才知是保險
“原來我存的這個不是存款,而是一筆保險啊。”7日,家住泰城元寶小區(qū)的居民李先生,撥打本報3·15金融維權熱線反映。李先生至今不明白保險和存款有多少區(qū)別。
李先生今年75歲,前幾天看到本報關于存款“變”保險的報道后,發(fā)現自己在2011年的一筆2萬元存款經歷,和報道中的例子相似。他從書柜中找出了那筆存款單,戴上老花鏡仔細看了看,“怎么我的存款也是一份保險?”李先生說,他在自己認為的“存款單”右上角看到,有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收費憑證”的字,實際上就是一份保險。
“我65歲就眼花了,看不清銀行單據上的小字,只記得那張"存單"左上角寫著銀行的名字,就以為是存款單。”李先生說,工作人員和他說過,這種高收益的存款是什么保險,但他覺得存款和保險都差不多。”
直到現在,李先生也沒有搞清楚自己買的保險到底能保障什么。“要不是看到報紙上別人的案例,我還不知道這回事呢。”
10萬“存”成保險強退要損失三萬多
寧陽縣居民趙先生說,66歲的父親到銀行存款時,10萬元都買成了保險。保險到期后,分紅還不及定期存款利息一半。而其父親說,只是出于對銀行信任,才完全聽了工作人員的建議。
趙先生說,2008年他因為忙于談生意,讓當時66歲的父親幫忙到銀行存10萬元。“一時半會用不到錢,就打算把錢存成5年定期存款。”趙先生說,他父親到銀行后,被工作人員推薦了一種“更高收益”的“存款”。趙先生父親把10萬元全都存了進去。
回家后,趙先生認為父親已經把錢存好,接過存折也沒細問。過了近一年,趙先生生意上急需用錢,想把這筆沒到期的錢取出來,也做好了損失利息的準備。但到銀行取錢時,他才發(fā)現錢投進了一份分紅型人壽保險,如果不到期不能取,強行退出不但沒有收益還要損失三成本金,這么大的損失完全不能接受。
在已經接到的存款“變”保險投訴中,有一部分市民都表示“出于對銀行信任”才聽信工作人員推薦的“高收益”口頭承諾,把存款買成了保險。
只盯“高收益” 合同沒細看
市民蘇女士在反映自己遭遇的存款“變”保險問題時說,自己主要是認準工作人員單方面口頭許諾的“高收益”。
“我買的時候就是光看收益沒看條款,導致簽了字也沒法反悔。”6日,泰城三里社區(qū)居民蘇女士說,想到5年前自己買的一筆保險就后悔不已。蘇女士說,2008年年底,她帶著1萬元到銀行存款,當時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5.7%左右,一年利息570元。正準備存款時,一名大廳里的工作人員和她推薦了一款更高收益的方式。“那個工作人員說,這種方式存款一年利息最少也能和定期存款一樣,而且不光有利息,存夠五年以后還有紅利。”蘇女士說,她隱約也感覺到這是一種保險,但“既有利息保底,又有紅利補貼”的口頭承諾打動了她。
等到五年到期后,蘇女士才發(fā)現這筆錢的收益沒有達到當初工作人員口頭承諾的水平,而且想要取出來,還得等五年。“這些條款在保險合同里都寫了,我自己沒有仔細看,就覺得收益高就行。”蘇女士一直后悔。
泰城一家國有銀行經理表示,也有一部分購買銀行代理保險產品的客戶,知曉保險產品收益的不確定性,但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夸大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忽悠”了客戶。另外,有的市民過于看重保險分紅,而沒有考慮保險在人身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單純認定保險分紅低就是不合理的。建議市民在購買保險時,不論從何處購買,還要了解保險條款,不能簡單與存款利息做比較。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