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案例
擦亮雙眼讓騙子騙不到錢-案例
2017-03-26 08:00:01
無憂保


近日,《警周刊》從寧波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處了解到,四月以來,全寧波城區(qū)范圍內電信詐騙案接報警222起,全大市范圍內共計861起。電信詐騙,說起來簡單,明眼人一下就可以識破,那為什么還是有這么多人上當受騙?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利用好“時間差”和“個體疏忽”,不法分子確實能騙到錢!比方說兩個人互相之間一直有錢款來往,并且說好大約在某個時間打錢過去,如果這個時候收到詐騙短信,當事人審查不仔細,就把錢匯到了詐騙者的銀行賬戶。《警周刊》歸納了幾種常見的詐騙類型,希望廣大群眾擦亮雙眼,謹防受騙。
王西澤 黃海岳
騙術一:短信詐騙
家住慈溪市周巷鎮(zhèn)的李女士,在4月14日收到了“退社保補償金”的短信,信息稱該女士有一筆社保補償金尚未領取。于是她不假思索地就撥通了對方提供的聯(lián)系號碼,并按對方的要求進行操作,等她發(fā)現受騙并報案時,兩名犯罪嫌疑人和她賬戶里近5萬元人民幣,早已“人間蒸發(fā)”。
詐騙分子一般通過短信群發(fā)的方式,向公眾發(fā)送各類詐騙短信。待受害人上鉤,然后打著各種幌子,以需繳納押金、面試費、保證金、稅費、手續(xù)費等為由,誘使受害人前往銀行取款機,將現金匯入犯罪分子指定賬戶,或是根據對方提示進行操作,隨后立即轉走受害人卡內現金。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本教嵝褟V大群眾,要堅決抵制利益誘惑,不要相信“天上會掉餡餅”;面對索要個人信息、匯款轉賬等情況時,更要冷靜,避免財產損失。
騙術二:中獎信息詐騙
前段時間,湖南衛(wèi)視的《我是歌手》欄目可謂受到萬眾矚目,因此就有不法分子打著該欄目的旗號,到處行騙。3月19日,江東白鶴小區(qū)的王先生收到短信,稱其被該欄目抽中,成為場外“幸運觀眾”,可獲得人民幣96000元和一臺筆記本電腦,王先生隨即撥打了對方提供的聯(lián)系號碼,在得知需交納4000元保證金才能領獎后,便給對方匯去了4000元人民幣。當對方第二次向王先生索要款項時,王先生才猛然醒悟。
詐騙分子假冒知名電視欄目組人員,通過各類通訊手段,先以“大獎”誘人,再以兌現獎品需先繳納“保證金”,一步步設套騙取受害人的錢款。除此之外,隨著網購群體的不斷壯大,通過網絡購物平臺的詐騙案件也呈快速上升趨勢。警方強調,詐騙分子在電信、網絡詐騙過程中不曾與被騙對象直接接觸,因此案發(fā)后難以偵破以及追回被騙款項。“一切不明利益皆是浮云,莫因貪小失大”,警方希望廣大群眾以此作為訓誡,防范于未然。
騙術三:冒充國家機關人員詐騙
“您在郵政局有包裹,其中夾帶有毒品及銀行卡,公安機關已介入,請盡快與奉化市公安局聯(lián)系?!?月14日,奉化市的竺女士,先后接到分別自稱是“奉化市郵政局工作人員”和“該市公安局警務電話”,表明將凍結竺女士名下的銀行卡,如不愿意就需要到銀行取款機上進行申請操作。竺女士信以為真,于當天中午12時許,到當地一處ATM機上,根據對方提示進行操作后,被轉走卡內現金9960元。
冒充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行騙是詐騙者常用的伎倆。利用人們怕惹麻煩的心理,騙子通常假冒警察,稱受害者牽涉洗錢案或毒品交易案,已經留有案底,要想銷案必須匯錢至某個賬號,否則將要被起訴。如此危言聳聽的話語,總能讓受害者手足無措,最終花錢消災,掉入騙子陷阱。對此,警方聲明,公安機關在偵辦案件時,不會通過電話詢問群眾的存款賬戶、密碼等隱私,如需查詢信息涉及案件,必須出具工作證件及有關法律文書。同時,民警不會通過電話指導如何轉賬、設密碼,也不可能提供所謂的“安全賬戶”。
騙術四:冒充熟人詐騙
今年年初,央視曝光東莞色情產業(yè)的行為,引發(fā)了社會對東莞色情業(yè)泛濫的關注,也讓電信詐騙看到了商機。一時間“我在東莞嫖娼被抓,馬上把錢匯到××賬號”的電話詐騙紛至沓來,雖然是廣撒網式的詐騙手段,但受害者也不在少數。
此類案件當中,詐騙分子大都冒充受害人親屬、同事、朋友等熟人,通過電話、短信、電子郵件、QQ聊天等方式,編造出事故、生病,或因違法、犯罪被抓等理由急需用錢,請對方匯款到其指定賬戶。警方提醒,收到可疑信息要留心,切莫主動猜測對方身份,更不要盲目答應對方要求;接到可疑電話時,即使在對方能明確說出事主的個別親友信息的情況下,也要仔細通過多渠道以證實。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