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三個保險案例 認清保險消費中常見陷阱-案例
2017-03-27 08:00:02
無憂保


保險銷售人員說的怎么和合同上寫的不一致呢?分紅險的收益到底要怎么看呢?車險理賠又該怎么才能更順暢?保險消費中的陷阱我們該如何避免呢?3·15來臨之際,讓我們通過幾個案例來認清保險中常常出現(xiàn)的陷阱。
保險案例1:車險欺詐
家在廣東的被保險人陳某的車輛出現(xiàn)發(fā)動機故障,送去某修理廠維修時對方稱可免費維修,但需陳某協(xié)助制造事故騙取保險金。陳某一時貪圖小便宜答應了。2012年9月,修理廠李某駕駛陳某的豐田車與另一臺還沒修好的寶馬車相撞,故意制造了一起交通事故,并向保險公司報案。保險公司現(xiàn)場勘察發(fā)現(xiàn)疑點眾多,經調查,陳某承認本案為修理廠故意制造事故,并主動放棄索賠。
陷阱分析:及時報案,真實反饋,到指定維修廠維修
配合欺詐隱患諸多。詐騙分子獲得車主身份證等相關個人信息,將帶來經濟、信用隱患;從事此類詐騙活動的修理廠一般是非正規(guī)修理廠,維修質量無法保證,會給車主行車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車輛續(xù)保費用與出險次數關聯(lián),出險記錄過多將導致車輛加費承保。建議車主在遇到事故時,及時報案,真實反饋事故情況,到保險公司認定的指定維修廠進行維修,最大程度保護自身權益。
保險案例2:夸大保險收益
2013年7月,某保險公司重慶分公司工作人員,向投保人李某介紹公司推出的一款分紅型兩全保險,將不確定的利益宣傳為承諾預定利益??浯蟊kU產品的收益,稱“持有保單10年后,就有50萬至60萬,20年起碼有80萬元,38年滿期就有160萬左右”
陷阱分析:分紅收益具有不確定性
目前市面上的保險產品分紅險占到七成以上,是市場的主力保險產品,分紅險的收益預測一般分為高中低三檔。由于市場的變化,分紅收益都具有不確定性,營銷員和保險公司是不允許以任何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來承諾的。
保險案例3:分清產品性質
2011年8月4日,某銀行廣東雷州支行客戶經理在銷售某壽險公司分紅保險產品過程中,將銀行存款收益與保險產品收益進行不當比較,“介紹銀行存款收益比這個保險產品的收益要低很多”。
陷阱分析:要認清是存款還是保險,存款就是存款。保險就是保險。功能不同,性質不同。將保險產品與銀行存款、理財產品等混為一談是保險銷售誤導的常見手法。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