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隸屬杭州今元嘉和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是業(yè)界權威的個體社保自助繳納平臺,為個體用戶提供專業(yè)的社保和公積金在線繳納服務,全面開啟中國個體社保自由繳時代。
分紅開始走俏保險市場,尤其在廣東市場很多保險公司把分紅保險作為公司的主推產品,作為拉動保費快嘴的領頭羊。
牛市時,盲目入市;熊市后,痛定思痛。不少人在經歷了牛熊轉換的大起大落,開始尋找理財安全邊際。保本理財成為不少市民的理財新愛。
關注安全指數
廣州人宋先生2006年以40萬元資金入市。在股市一路飄紅中,宋先生在高峰期的市值高達200萬元。嘗到甜頭之后,宋先生不僅沒有落袋為安,而是將心理目標再度拔高。誰料,人算不如天算,金融風暴來襲,拖累股市轉熊,宋先生不僅將前期收益賠進去,甚至本金也出現(xiàn)小小縮水。一番跌宕起伏后,宋先生的理財熱情雖不改,但豪情卻大大收斂,將保本型理財產品作為主選。
宋先生并非個案。匯豐人壽日前發(fā)布的調查顯示,保本理財產品正在成為臺灣民眾理財新寵。調查稱,半數臺灣受訪者表示,未來6個月會購買保本產品,32%偏好可每月定期投資的商品,29%打算購買風險較低的產品。
保本理財走俏
與人們理財觀念的轉變一樣,保險公司兼顧保本的分紅險成為理財市場新寵。2010年前兩個月的保險行業(yè)統(tǒng)計數據顯示,在投資型險種中,曾經紅極一時的投連險和萬能險保費收入大幅縮減,分紅險則一路高歌猛進,以占總保費收入近80%的比例取得壓倒性勝利。
以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和太平洋壽險三家保險巨頭為例,數據顯示,2010年2月,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壽險的萬能險保費收入分別為6.87億元、54.4億元和0.7億元,同比分別減少16.17%、63.03%、28.35%。而三家公司的分紅險新單保費收入則分別為249.36億元、39.18億元和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55%、87.29%、20.03%。
在廣東市場,分紅險亦成為各家保險公司力推的主力險種。2010年1月,廣東省62億元銀保渠道銷售中,分紅險、投連險和萬能險的增速均超過50%,其中,分紅險近4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9億元大增30億元。分紅險成為不少保險公司拉動保費快跑的領頭羊。
合眾人壽廣東分公司表示,“喜洋洋”分紅型年金產品,在上市7天內,全國銷售即突破億元。光大永明人壽廣東分公司也透露,一季度旗下分紅險的銷售總額為近3億元規(guī)模保費,而前兩年飽受追捧的投連險則停止銷售。
觀念回歸理性
對于理財市場的這一變化,合眾人壽廣東分公司和光大永明人壽廣東分公司專家指出,中國資本市場日益全球化,在眾多利好的情況下,資本市場依然持續(xù)振蕩,這本身就說明市場趨向理性。老百姓的投資理念,也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從之前的追求高風險高回報重新回歸到本金安全、穩(wěn)定增長。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推出兼具保障功能和穩(wěn)健收益的分紅型產品,不僅是保險業(yè)回歸保障的要求,也是保險客戶的理財需求。專家分析。不過,專家同時提醒,不宜將分紅險視為銀行儲蓄替身。
當前,由于存款利率較低,一些投資者把分紅險作為銀行儲蓄的替代品,專家指出,這種觀念并不正確。專家提醒,分紅險大多與生存保險、重大疾病保險等保障型產品連在一起,其投資收益不確定,如果保險公司經營狀況不好,投資收益率會低于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因此投資者不宜將分紅險作為儲蓄替代品。
此外,專家指出,分紅險一般分為投資和保障兩類,投保人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投資型分紅險的保障功能相對較弱,不能附加各種健康險或重大疾病保障;保障型分紅險產品與傳統(tǒng)保險產品功能一致,分紅只是附帶功能。因此,側重保障需求的人可選擇一些保險期較長、保障功能較強的保障型分紅險產品,而不應對短期的收益率看得過重;而收入穩(wěn)定且短期內沒有大筆開支計劃的投保人,購買投資型分紅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無憂保通過中國人社部認證許可,擁有完善的資金監(jiān)管體系,并采用業(yè)界領先的SaaS模式+云計算加密技術,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無憂保關心每個個體對安定美好生活的追求,基于微信端便捷操作,滿足個體社保繳納需要。
標簽: 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