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杭州今元嘉和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是經過杭州工商局注冊,注冊資本500萬元,為正規(guī)的法人企業(yè)。專注為全國個人提供社保代繳、公積金代繳等服務。
“幾年前我買了份消費型健康險,有住院及手術補貼,但這幾年我也沒生病也沒住院,每年還要交保費,貌似不劃算,保費都白交了還不如把錢存銀行呢!”投保人金娟最近向筆者反映道。其實,以上這種想法存在于很多購買了保險的人心中。
“如果不發(fā)生保險事故,保費就拿不回來了?對于消費型保險產品,投保人多有這樣的疑問,當支付的保費存在“覆水難收”的可能時,大家更傾向于選擇返還型產品。就算不發(fā)生保險事故,返還型產品到達一定年限后也能拿回保費,沒有經濟損失當然更“劃算”。然而這樣的想法真的合適嗎?
對此,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紅認為,在投保時過多地注重保單的投資功能,甚至一味盯著能拿回多少錢并不是一個成熟的理財習慣。因為保險的主要功能是保障,而儲蓄、投資只是附加值,投保時可不能本末倒置了。
保險不等于浪費
很多人在選擇保險時更加偏愛返還型保險產品,在保險到期時或是某個約定的時間不僅可以拿回保費,還能獲得一定“增值”返還。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事。
然而,筆者從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其實返還型保險的費率要遠高于消費型產品,同樣一款保額10萬元的人身保險,消費型產品的保費可能只要每年200元,而返還型產品的保費可能需要每年2000元甚至更高。從保障能力上看,既然保額是一樣的,那么消費型就不會輸給返還型產品,反而能令投保人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同樣保額的保險待遇。
反觀返還型產品給出的“增值回報”,雖然看起來光鮮誘人,但實際的內部貼現(xiàn)率卻很低,計算下來,實際的年化收益可能還敵不過貨幣基金或是定期存款的收益率。所以如果你每年把大筆的費用作為保費投入返還型產品,那等于失去了這筆資金做其他投資所能帶來的潛在收益。所以將保險看作“投資”,怎么也不劃算。
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紅認為,保險保的就是“萬一”,沒有發(fā)生意外就是最大的收益?!昂枚噘徺I者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目的,甚至有時候會把買保險當成投資,而不是出于‘風險轉嫁’的動機?!?/p>
事實上,也正是由于“沒有出險就不返還本金”的特點,消費型保險才具有保費低并且保障高的優(yōu)勢。所以,消費型保險不等于“浪費型保險”,只要投保人在投保時結合自身實際,購買時有所側重,這種沒有返還性質的消費型保險產品也能提供實實在在的保障。
如果想要達到“保障+投資收益”的效果,也可以通過組合的方式實現(xiàn),一邊進行金融投資,另一邊購買消費型保險產品,這樣既獲得高額的保障,又不會失去資產保值、升值的機會。
選保險先看保障范圍
當你不再把保險看作一種投資時,自然會在挑選具體產品時更注重保障功能。家庭潛在的財務漏洞在哪里,哪些保險產品可以堵住漏洞,解決這些問題才是保險的意義所在。相比投資型產品,意外保險、壽險、健康險會更受關注,而這類產品才能為家庭建立更多保障。
尤其對家庭收入不高,資產處于積累期的家庭來說,不必因為保費過高而放棄高額的保障,消費型產品低費率的特點能很好滿足投保人需求。
當然,返還型產品也并非沒有市場,如果你投保的出發(fā)點就是希望通過保險強制積累,長期儲蓄,收入較多、高保費無壓力,那么返還型產品能帶給你一定的保障,同時還能保證你未來的收益權。這種收益權是相當牢固的,只要是合同約定的返還數(shù)額,就一定可以實現(xiàn)。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品。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了解詳情請咨詢: 4001118900
標簽: 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