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隸屬杭州今元嘉和人力資源有限公司,是業(yè)界權威的個體社保自助繳納平臺,為個體用戶提供專業(yè)的社保和公積金在線繳納服務,全面開啟中國個體社保自由繳時代。
“花錢買平安”是不少人購買保險的初衷。然而,保險公司業(yè)務員代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的情況在生活中時有發(fā)生。相關數據顯示,這種代簽行為是造成保險糾紛尤其是人身保險糾紛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澗西區(qū)人民法院審理的這起案件表明,因保險公司業(yè)務員的代簽行為引發(fā)糾紛的,保險公司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案件回放
代簽行為惹官司
張某和某保險公司員工王某是朋友,2004年11月的一天,王某以完不成保險任務為由,希望張某能幫忙買一份保險。張某考慮后,為其丈夫在王某所在的保險公司投保了一份分紅型保險,并繳納了35000元保費,保期為3年。
幾天后,王某將保險合同交給張某。張某發(fā)現,投保單上投保人一欄中的簽名并非本人所簽,而是王某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代簽。礙于熟人面子,張某并未深究,王某也承諾三年后返還本息。
保險合同到期后,張某未拿到保險公司退還的保費和利息,后多次討要無果。其間,王某再三表態(tài)請張某放心,保費和利息一定會退還給她,并建議張某再續(xù)簽兩年保險,遭到拒絕。就這樣,本應在2007年退還的保費和利息一直拖到2009年仍未退還。氣憤的張某無奈之下,以保險合同不是本人簽字確認為由,將保險公司和王某告上法庭,要求返還35000元保費和相應利息。
由于雙方意見分歧較大,法院最終調解失敗,昔日朋友只好對簿公堂。
法院判決保險公司退還保費支付利息
庭審中,張某認為,王某利用兩人之間的關系,以完不成任務需要幫忙為由,希望她能投保,并承諾三年后歸還本息。但保險合同到期后,保險公司和王某均未返還保費和利息,而且合同本身未經她本人簽字確認,其個人合法利益受到侵害,遂要求法院判決保險公司退還保費和相應利息。
某保險公司認為,張某所持合同并非原始合同,而且張某所投保險到期后,未續(xù)簽合同導致原合同失效,且在合同失效兩年后起訴,已超過法定訴訟時效,保險公司不應退還保費,更不應支付相應利息。即便保險公司退還保費,也只能按相關約定,在扣除40%手續(xù)費后,將剩余保費退還給投保人。
對保險單上簽名系業(yè)務員代簽這一情況,保險公司未在庭審中進行答辯。
法院審理后認為,保險公司對張某提出的“簽名是由保險公司業(yè)務員代簽”問題未進行反駁,也未提交能夠證明簽名不是業(yè)務員代簽的相關證據,所以法院對張某的訴求予以支持。
因未向法院提交能夠證明保險合同為非原始合同的相應證據,對保險公司提出的“張某未持有原始合同”的辯稱,法院不予采信。
對保險公司提出的“張某起訴已超訴訟時效”問題,主審法官認為,本案涉及的主要內容為合同是否有效,所以張某的訴求不受訴訟時效限制,其要求保險公司退還保費和利息的訴求,法院予以支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二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法院最終判決保險公司返還張某35000元保費,同時支付保費產生的5年利息。
法官說法員工代簽,保險合同失效
澗西區(qū)人民法院法官認為,我國保險法相關條文規(guī)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投保單是保險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某作為保險合同主體之一,應根據合同約定在承擔相應義務的同時享受相應權利。
但合同法相關條文還規(guī)定,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蓋章時合同才能成立。如果投保單中沒有投保人的親筆簽名,或未經投保人授權而由他人代簽的,造成的后果只能是保險合同無效。無效的合同自然沒有法律效力,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應該返還。
根據本案實際情況,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決。
澗西區(qū)人民法院法官表示,保險合同糾紛案,尤其是人身保險糾紛案近年來不斷增多。法官在對2007年以來審理的數十起保險合同糾紛案分析后,發(fā)現保險公司的勝訴率很低。究其原因,除合同規(guī)定不明確或存在矛盾情況之外,保險合同條款較多且內容復雜,一些專有名詞不易理解及保險代理人素質參差不齊等,是造成保險公司敗訴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國保險代理人的從業(yè)門檻較低,缺乏有效監(jiān)管機制,加上保險公司以保單業(yè)績?yōu)闃藴实目己梭w系,使一些代理人為追求高額提成,在利益驅使下喪失職業(yè)道德,故意夸大險種優(yōu)點,使投保人對險種產生錯誤認識,并在其誘導下簽訂合同,最終導致保險糾紛頻發(fā)和保險公司全額埋單現象的發(fā)生。另外,投保人通過熟人關系介紹與保險代理人簽訂保單時,大多存在著業(yè)務員代替投保人填寫合同、代為簽名現象,也暴露出保險公司對代理人管理松散等問題。
我國保險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對于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應當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所以,保險公司作為格式合同的制訂者,在掌握主動權的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被動義務。
澗西區(qū)人民法院法官認為,若想避免此類糾紛發(fā)生,除保險公司需完善自身機制之外,投保人在投保時也應對保險合同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無憂保遵循市場規(guī)則,響應政策號召,努力充當個體社保強力推手,解決個體用戶社保及公積金咨詢、繳納、轉移、手續(xù)代辦等需求,并做好代理商招募、選拔和運營工作,發(fā)揮企業(yè)應有的社會責任,保障個體社保權益,努力實現讓人人擁有安定的未來的使命。了解詳情請咨詢: 40011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