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了,但她的辭世還是讓很多人欷噓不已。早上有同事說,她留了近億的資產給女兒,于是很想了解她是如何來處理這筆遺產的,搜索了一下,相關的內容較少,大部分都只是提到:
“ 在娛樂圈摸爬滾打40多年的沈殿霞,生前資產無數。除了香港、加拿大等地的不動產,還有銀行戶口資產、投資資產和首飾等,保守估計資產凈值達1億港元。因為鄭欣宜今年剛滿20歲,沒有經驗處理多種同類型的資產項目,所以沈殿霞在去年已訂立信托狀,將名下資產轉以信托基金方式運作,并交由合法的信托人管理,一旦她去世,鄭欣宜面對任何資產運用和工作等大事,最后決定都要有信托人負責審批、協助,這樣就可以避免閱世未深的女兒被騙,保障欣宜的未來生活。這位首選信托人就是沈殿霞的前夫、鄭欣宜的生父鄭少秋。其他人選包括陳淑芬、肥肥大姐和好友張徹太太。”
雖然沒有看到保險的內容,但我以為,她以信托的方式來安排,也是非常穩(wěn)健的方式。避免了一下子就將遺產花光的等等風險。在國外,除了保險之外,信托基金也是經常被用來處理遺產的工具。
保險也有類似的功能,當這筆錢被設定為小孩子讀書時用的錢,就叫做教育基金;當這筆錢被設定為患重大疾病時用的錢,就叫做重大疾病險;當這筆錢是設定為普通住院時用的,就是住院費補償險;當這筆錢是我們退休時用的,就被稱為養(yǎng)老金,如此等等…
沒有保險,我想是可能是因為她較早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無法投保。(有過病史,還能買保險嗎?)
有人會說了,就算是買了保險,對她而言有什么用呢?
不錯,沈殿霞的醫(yī)療費,高達上千萬,據說一服中藥就價值2萬元。象她這么富有的人,為了高昂的醫(yī)療費,也不得不變賣資產。(沈殿霞賣房求醫(yī)為女留現錢 醫(yī)療費花費上千萬)
有錢,雖然沒有讓她恢復健康,但是延長了她的壽命,而這正是人性中的情感需要。
就算一個并不富有的普通人身患絕癥,難道他就不治病了嗎?相反,作為患者的親人,也會想方設法甚至砸鍋賣鐵,盡力治療,希望奇跡發(fā)生。如此一來,逝者已逝,對悲慟中的家人,這花掉的一大筆積蓄,甚至留下的一筆債務,是必須要承擔的。他們的生活品質難免發(fā)生變化。
保險,最起碼在患者身故時,會獲得一筆賠償,將彌補治病時的開銷。
有沒有保險,不會決定事情會不會發(fā)生,可是有事情發(fā)生的時候,有沒有保險,對他的家人來說,結局是不同的。人壽保險是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的工具。
我不知道沈殿霞的遺產是否大部分都在香港,如果是,她將非常幸運,因為香港政府在2006年2月11日取消了遺產稅。通常來說,稅務局是需要現金的,否則就算遺產再多,也不能被動用。而在一定的期限內,繼承者不能交納遺產稅,遺產將會被沒收。我想她變賣加拿大的房產,是不是也有這個考慮,變現后,她可以將錢存入她香港的銀行戶口,再交給欣宜。
而中國經濟學家吳敬璉曾提出,中國應盡快出臺遺產稅。預測,稅率將高達60%,對于中國的富人來說,這意味著假如有一億的資產,將支付六千萬的遺產稅,而這六千萬必須由現金來支付。
人壽保險是最好的支付遺產稅的工具,也就是所謂的富人的身價。
張國榮身故時,遺產稅高達4千萬,但他買了足額的保險,足以為受益人支付這筆稅金,而他所支付的保險費卻非常低。這是一筆非常明智的投資。
很多人非常忌諱提到保險,一聽到保險就本能地抗拒,這令我想到前輩曾打過的一個比方,雖然不雅,但非常貼切:中國人的早餐都喜歡吃包子,饅頭,可是有一天,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又累又渴,這個地方的包子不叫包子,而是叫做狗屎,難道你就不吃了嗎?
為什么不打開心扉,去了解一個,你之前從來沒有了解過的行業(yè),一個從來沒有了解過的金融工具,看看它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到底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去擁有它?
標簽: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