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失能老人的看護需求必然與日俱增。這無疑會對現行醫(yī)護體系提出全新的挑戰(zhàn),并形成不小的壓力。而長期護理保險能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yī)療護理提供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但其發(fā)展還需逐步完善。
廣州是全國首批15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之一,也是廣東省唯一試點城市。5月22日,廣州市人社局公布《廣州市長期護理保險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打算用兩年左右的時間開展試點,探索建立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yī)療護理提供服務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試行期間,長期護理險基金納入社保基金預算管理,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30元。同時,不設起付線,按機構護理75%、居家護理90%比例支付,醫(yī)療護理最高支付限額為每人每月1000元。
長期護理如何“飛入失能老人家”,需求與成本之間如何平衡,其實一直是個痛點。畢竟,失能老人的護理不僅是個全新課題,其對于護理資源的消耗,更是當前的醫(yī)護資源結構所難以應對的。
對于長期失能人員而言,必然意味著對護理資源的長期占用。而老齡化社會恰恰同時對應著護理服務資源的愈發(fā)稀缺與昂貴,長期護理服務的高昂成本,對于失能老人而言恐怕將難堪重負。那么,失能老人長期護理服務如何建立起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從而在覆蓋合理需求的同時,不對社?;鹦纬蛇^度的壓力,的確是老齡社會對醫(yī)護體系的重大考驗。
好在,作為首批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廣州已經開始邁出嘗試的步子。從試行的細則來看,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30元,不設起付線,并按照機構護理75%、居家護理90%的比例支付,最高支付限額為每人每月1000元。應該說,每人每年130元的籌資標準,充分考慮了絕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而支付比例的設定,居家護理模式將比機構護理獲得更高的支付比例,也充分體現了對居家護理這一模式的鼓勵,畢竟,相比使用機構護理所占據的大量資源,居家護理無疑更為集約資源,也更符合養(yǎng)老不離家的傳統(tǒng)。這一保險試點,有望讓長期護理離公眾不再遙遠。
不過,失能老人護理通過保險機制來分擔,當然不乏智慧。但保險本身仍有其規(guī)律。具體而言,長期護理保險要想有可持續(xù)性,必然意味著長期護理的費用需要由險資來覆蓋,那么,長期護理保險究竟是自愿參加,還是強制收?。繉τ谝呀浭艿睦先?,是不是可以立即參保?缺乏必要的門檻和約束,會否讓長期護理險陷入福利化而難以為繼?其實這些并非杞人憂天。
在這方面,早已遭遇老齡社會與空巢老人問題的日本,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經驗。由于老人護理缺失,日本曾經歷老人醫(yī)療養(yǎng)老服務的嚴峻挑戰(zhàn),護理缺失導致老年人以住院來獲得護理,醫(yī)院滯留大量不愿出院的老人,并導致了嚴重的醫(yī)療赤字。為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改革養(yǎng)老醫(yī)護保險制度,以老人得到合理的生活護理、度過正常的晚年生活為目標,并將居家養(yǎng)老醫(yī)療護理細分為13類,從來訪護理、來訪醫(yī)療、來訪康復,到有利于功能康復的住宅改裝等,可以說事無巨細都做了安排。相關的護理人員培訓與職責定位,以及配套的保險制度更是不斷改革并完善。
基于此,唯有長期護理險的細則真正到位,并符合了保險規(guī)律,至少保費可以自給自足涵蓋開支,長期護理險,才算具備了可持續(xù)性,并能為老齡社會兜底。
護理保險開展工作,需進一步總結試點經驗,擴大試點范圍。加快建立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鼓勵開發(fā)包括長期護理保險在內的多種老年護理保險產品。
標簽: 保險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