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1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等機構發(fā)布熔斷機制相關規(guī)定,這意味著熔斷機制正式實施。不過,上市首日熔斷機制便快速熔斷。對于這一情況,專家表示,它是由基金公司在年初形成一定減倉激勵等三大原因造成的。
4日是2016年首個交易日,也是熔斷機制實施的第一天。出乎大多數市場人士意料,熔斷機制在A股市場問世首日便進行了完整的演繹。作為熔斷機制基準指數的滬深300指數午后先后觸發(fā)兩檔熔斷閾值。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最終于13時33分暫停交易至收盤。
作為一個同時實行漲跌停板制度和熔斷制度的股票市場,同時也是一個高度散戶化、新興加轉軌特征明顯的市場,熔斷機制在A股市場問世首日即發(fā)生首次熔斷在全球資本市場發(fā)展史上可能也將是一個空前絕后的案例,其中蘊含的巨量信息值得市場人士和有關部門慎察深思。那么為何A股2016年首個交易日即觸發(fā)熔斷?
首先,年初基金公司凈值排名壓力減少,形成一定減倉激勵。進入2016年后,隨著年初排名壓力的緩解,基金公司出現一定減倉的激勵,從而對股市形成了不利沖擊。
其次,近期人民幣離岸匯率與在岸匯率均大幅走低,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貨幣寬松。國內實體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人民幣資產賺錢效應減弱、美元加息等因素,讓資本外流壓力加大,而人民幣匯率下降又制約了貨幣政策的發(fā)揮空間。遏制匯率進一步走低的關鍵因素在于改善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在實體產業(yè)盈利效果不理想、產能過剩現象不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仍可能繼續(xù)走低,匯率下行壓力還會積壓。
再次,貨幣政策從水漫金山到定向滴灌。中國的M2增速一直快于名義GDP增速,通常兩者增速之差為2%~ 3%,當差值為2%即為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而當差值為3%時貨幣政策則定調為積極。此前推出的貨幣政策使得流動性增加,推升了資產價格,而又由于在獲得信貸資源時,民企與國企央企相比并不具有競爭力,大量信貸資金流向了鋼鐵、水泥、煤炭等重資本行業(yè),產能大幅擴張;行業(yè)慘淡經營,而邊際生產率較高的新興產業(yè)卻難以獲得資金,經濟出現結構性失衡。
無憂保提示:上市首日熔斷機制便出現了一個新的狀況,即快速熔斷,這在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史上也是少見的。對此,有專家表示,這一狀況的出現與三大因素密切相關,其中包括貨幣政策開始定向滴灌、人民幣離岸匯率大幅走低等。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