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尼黑再保險集團董事會董事長馮博德近日參加了一次訪談節(jié)目,節(jié)目上他回答了筆者提出的一些問題,也對中國再保險市場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由于馮博德作為慕再集團董事長,加之訪談時間有限,很難談及慕再中國業(yè)務的細節(jié)問題。為了還原出一個國際再保人10年在中國的全面印象,我有幸數(shù)次與慕再中國區(qū)總經理常青先生請教探討。
給我的印象是,盡管來到中國10年,碰到難以理解的中國式消費理念慕再選擇的是培養(yǎng)市場而非“簡單”順應,當然代價是付出有成本的耐心和堅持。以下幾個有趣的例子似乎能證明我的觀點。
慕再實際上參與了人保(PICC)牽頭做的中國巨災保險制度研究的課題,也參與具體的業(yè)務試驗,他們既堅持自己的看法,也盡量去理解中國政府和客戶的選擇。
比如云南巨災保險試點,雖然最后慕再覺得它的風險集中度有一點高,比較擔心逆向選擇問題,但是他們一直認為,并不應排除這種政府支持的區(qū)域性巨災保險的安排,同時應該在一個相對風險分散的范圍內來安排。
再比如云南楚雄的安排,在制度定價方面,慕再認為是相對偏低的。但他們又能理解的是,政府在初期希望是一種低保障、廣覆蓋的形式。這個方向是對的,但要研究它與商業(yè)保險之間怎樣互為補充。
再說地震,現(xiàn)在相關的產品設計深入度還不夠,可能只有大型商業(yè)性財產險、工程險。但是,涉及到國計民生,更多老百姓的風險還缺少保障。
另外一個例子,深圳政府計劃做全市有關市民的一種責任險,包括核風險在內。慕再也在參與,聽說的情況是慕再是唯一一家對核風險提出報價的機構。
慕再不好“面子”,覺得盈利最重要,所以在中國對于完全單一性的工程險、財產險的比例合同,慕再實際是不感興趣的,如果要做這些合同,肯定需要其他一些平衡性的業(yè)務來做綜合安排。
這種合同的風險在于什么呢?就是有的時候慕再認為客戶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寫進一個原保的合同,因為有一個很大的再保合同作為保障,所以對他來講,他可以把風險全部放在再保的合同里。在合同里面,而他自己可能真正需要自留的風險也只有2%。這樣很難保證他是真正在判斷風險,甚至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出現(xiàn)逆選擇。
換句話說,中國市場現(xiàn)在價格之所以保持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程度,有很大的再保的承保能力在支持這樣一種比例合同,應該說也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例子是關于利潤報表的。
作為筆者我一直很想弄明白慕再在中國到底是賺錢還是虧損,所以很想要具體數(shù)字??墒俏业玫降拇鸢竻s非常復雜。
慕再在監(jiān)管要求下的利潤評估和內部的基于風險的利潤評估,實際上是兩套體系。只能說在過去的兩年里,是有持續(xù)的盈利。但是要分怎么看,比如說2011年慕再最終實際損失是小于預期的,那么2012年就有一個4億左右盈利。站在慕再的角度,2011年并沒有那么差,2012年也沒有那么好。
所以他們認為兩個具體的數(shù)字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慕再對每一項業(yè)務的風險資本是完全不一樣的,財產險的風險資本可能遠遠高于車險的風險資本,換句話說在車險上賺1塊錢和在財產上賺5塊錢,可能最終在內部的風險報表上體現(xiàn)的利潤率是一樣的,他們叫風險資本系數(shù)不同。
再有一個就是,在現(xiàn)在慕再按照財務制度做出來的報表里,沒有對巨災做任何的準備。他們內部在做評估的時候,比如今年掙了5億,但是從總公司的角度今年這5億里面可能至少有2億要拿出來,作為巨災的準備。因為今年風調雨順,但是如果有一年會發(fā)生像日本那么大地震的話,也不會那么壞,今年也沒有那么好。所以這個是一個內部的風險有關巨災風險平衡的因素。
這個在慕再的財務報表里,實際上也沒有體現(xiàn)出來。當然他們的財務報表里面也沒有體現(xiàn)出全公司范圍內慕再的成本,或者說他們的管理成本是怎么樣分配的。這個在中國本地的報表里面也沒有體現(xiàn),但是慕再中國分公司跟總公司之間是要算這個帳的。所以那個報表至少跟內部管理,慕再叫管理報表,與現(xiàn)有披露年報有這幾個方面的差異。
所以有可能出現(xiàn)的一個情況,按照中國財務會計制度出來的報表是盈利的,但是他內部另一套評估體系出來可能是虧損的,反之亦然。
無憂保提示:國際再保險公司在中國開展業(yè)務,需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互結合。從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的財務報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類似的情況。
標簽: 保險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