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個城市都在農保道路上進行了探索,天津探索出的“四大統(tǒng)保”的一攬子“大農險”模式,全國首創(chuàng),天津模式對于“大城市小農村”或財政實力相對較強的區(qū)域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
“上了農險,心里有根了,有多少錢都敢往里投入啦!”馮桂婷高門大嗓地說。馮桂婷是寧河玉祥牧業(yè)有限公司的帶頭人之一。自從2007年本市開展政策性農險試點以來,她年年給自己的豬、牛上保險。眼下,玉祥牧業(yè)的1200頭能繁母豬、3000頭育肥豬、95頭奶牛個個都有“保險罩”。
“再也不用害怕2006年那樣的災難了!”馮桂婷感嘆。那年12月,一種烈性傳染病——藍耳病在牲畜中流行,眼睜睜看著400多頭能繁母豬幾天之內全斷了氣,她卻束手無策,只剩下抹眼淚的份兒。“我們當時都想散伙不干了!”轉年鄉(xiāng)里一說種、養(yǎng)兩業(yè)都可以上保險了,他們毫不遲疑地把所養(yǎng)豬牛一頭不落地全給上了險。馮桂婷掰著手指頭說,1頭能繁母豬保費60元,我們農戶只掏12元,其余80%國家?guī)统觯?ldquo;這是實打實的惠民啊。1頭能繁母豬的保額是1000元,相當于它整個養(yǎng)殖成本的三分之一。倘若再遇不測,有了這筆賠付,最基本的養(yǎng)殖成本能回來,也就有了喘息的機會。”
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農村”。一直以來,“保險公司賠不起,農民保不起”的兩難境地始終制約著我國農業(yè)保險的發(fā)展。僅以本市為例,據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統(tǒng)計,該公司從1984年開辦農險業(yè)務到1995年,賠付率平均高達135.7%,幾乎連年虧損,“大干大賠、小干小賠、不干不賠”。他們分析,靠天吃飯的農民收入本來就不高,金融意識相對淡薄,不少農民心存僥幸,平時不愿參保,遭災只等政府救濟。由于沒有保險兜底兒,農民因災返貧、因災致貧的事兒屢見不鮮。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qū)納入國家戰(zhàn)略,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破解農險難題,為全國農村尤其是具有“大城市小農村”特征的廣大農村保險趟出一條新路,成為天津金融改革創(chuàng)新的發(fā)力點之一。
2007年春,本市開始探討將涉及“三農”的帶有“普遍性、基礎性、政策性”的保險進行合理組合的可行性。經過市農委、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和天津保監(jiān)局深入調研,決定依托國有大型商業(yè)保險公司,開展政策性“三農”保險工作,并最終形成了“四大統(tǒng)保”工程——即把農村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保險和農民家庭財產、農民房屋保險共四類保險全部納入政策性農險范圍,以實現(xiàn)“三農”風險全覆蓋,這就是被金融界津津樂道的政策性農險的天津模式。“政府補得起、農民拿得起、公司擔得起、惠及天津最廣大的農民”,是這一模式的出發(fā)點。
2007年8月,本市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試點正式啟動
在政策性農險的天津模式中,保費按照“市、區(qū)縣財政補助,農民適當承擔”的原則分配比例。其中,種養(yǎng)兩業(yè)的保費,市、區(qū)縣財政共同承擔80%,農民自掏20%;農房、農財保險,則為市財政承擔30%,農民自掏70%。各涉農區(qū)縣可結合自身情況適當做些調整。
在寧河、寶坻、靜海等區(qū)縣采訪時,筆者了解到,不僅牧業(yè)大戶馮桂婷,絕大多數農民對“國家補助、農戶投保”的保費分配比例表示接受乃至心懷感激。相對棘手的保費問題算是迎刃而解了。
具體如何落實到七里八鄉(xiāng)千家萬戶,行動力怎么保證,顯然是一件更瑣碎也頗考驗智慧的事情。本市政策性農險在推廣過程中,摸索出了“中心輻射、村級延伸”的組織架構,搭建了承保、理賠面對面的三級保險服務網絡:在12個涉農區(qū)縣設12個直銷中心和12個理賠分部,在中心鄉(xiāng)鎮(zhèn)建100個保險營銷服務部,在一般鄉(xiāng)鎮(zhèn)和行政村建137個三農保險服務站(點)。工作人員由專業(yè)的保險公司員工與各鄉(xiāng)鎮(zhèn)村協(xié)保員構成。協(xié)保員是整個服務網絡中最為活躍與敏感的神經末梢,因其生活在農民之中,本身就是農民,他們的出現(xiàn),使得一向糾纏農險的老大難問題——勘察、定損、賠付信息收集難——不復存在。
在寶坻區(qū)新安鎮(zhèn),當農辦主任趙占峰說,通過他的組織宣傳,全鎮(zhèn)46個村7700多農戶全部上了種植業(yè)農險,3000多農戶上了房屋、財產險時,筆者不禁好奇——不善言談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趙占峰說,他和他的親戚朋友是第一撥上保險的,“1畝地我們農民只交3塊6,一旦出險可得300元賠付;農房險交15塊錢能保3萬元,家財險交5元可保1萬元,這么合適為啥不上呢!”在吃透了政策性農險的條文之后,他就給下面46個村的會計們講,會計們再跟各自村的鄉(xiāng)親們念叨,相關信息在村委會公告欄、宣傳欄上公示,讓大家“保得清楚,賠得明白”,普及工作就這樣慢慢地展開了。
在津美蔬菜種植合作社一座溫暖的大棚里,靜海縣大邱莊的張延林說,農業(yè)大災之年贏得大豐收,這擱以前都不敢想象!辦過企業(yè)的他深知保險的重要性,在他的倡導下,他們村300座大棚年年上保險,去年夏天趕上3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100座大棚先后倒塌。“如果沒上保險,我們準得抱頭大哭了。好在有保險兜著,600萬元的賠付金很快到賬。那是啥感覺!”
在寧河,玉祥牧業(yè)的馮桂婷憨笑著說,自打系上了“保險繩”,這幾年牧場的養(yǎng)殖規(guī)模越來越大了。而且,據她了解,病死豬牛流入市場的情況也因此大大減少,“如果不上保險,豬牛死了也就死了,一個子兒也回不來了——農民辛辛苦苦飼養(yǎng)的,誰能不心疼,于是就免不了有人偷偷地把病死豬牛弄到市場上去賣,尋思著多少能收回一點兒血汗錢吧。而如果上了保險,1頭育肥豬一旦死了可獲700元賠付,1頭牛如果死了可獲5000元賠付。有了這筆賠付,誰還去做那些讓自己良心不安的事呢!”
截至2012年底,天津市政策性農險累計為96萬農戶提供了種植養(yǎng)殖風險保障,承保農作物面積601萬畝、能繁母豬56.18萬頭、奶牛13.1萬頭;為14.1萬農戶提供了農房、農財風險保障;為137萬農民提供了人身意外險保障。累計收取保費2.58億元,為本市農村提供了306.7億元的風險保障,賠款超過1.59億元。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指出,天津對政策性農險的探索,與中央精神完全一致。“四大統(tǒng)保”的一攬子“大農險”模式,全國首創(chuàng)。由政府獨立承擔轉變?yōu)槭袌鰹橹鬟\作;由災后被動救濟轉變?yōu)槭虑爸鲃咏L險保障體系;由政府災后獨家買單轉變?yōu)檎?、農民、保險企業(yè)風險共擔,天津的探索對于“大城市小農村”或財政實力相對較強的區(qū)域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也為全國農村農業(yè)保險的開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思路。
2012年10月,天津市政府推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政策性農業(yè)農村保險工作的意見》。這份被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上上下下掛在嘴邊的“120號文件”,第一次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敲定了本市政策性農險“四大統(tǒng)保”全覆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這是本市政策性農險5年探索和實踐的結晶!”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王敬和他的同事一提起“120號文件”,就難抑激動之情。他說,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政策性農險,5年來,對于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的探索給予了充分的支持,“有了這份文件,政策性農險的普及就上了快車道!”
無憂保提示:天津市政策性農險經歷5年探索,已經顯現(xiàn)出優(yōu)越性,不僅在風險保障上,實現(xiàn)政府、農民、保險企業(yè)風險共擔,還將災后被動救濟轉變?yōu)槭虑爸鲃咏L險保障體系,這一系列轉變,都充分的保障了參保者的權益。
標簽: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