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本311默示》恰好于日本海嘯及核災一周年之際出版,作者陳弘美是少數(shù)擁有日本望族血統(tǒng)的臺灣作家,祖父許丙曾為日本貴族院議員。
陳弘美生于臺灣,但在日本的時間比在臺北還多,她曾寫過幾本關于名媛養(yǎng)成班、國際禮儀、餐桌禮儀的書;可是去年發(fā)生的地震、海嘯和核災震撼了她,她只身回到災變現(xiàn)場視察災情,她擔當志工,探望災民、地球學家、海洋學家、核電訴訟律師團團長,記錄在災難現(xiàn)場遇到的人們的心聲,然后將這次經(jīng)歷寫成了這本書。
每當新聞報道某國核電廠爆炸,人們只會把它歸為“純技術”或“人為”事故,而不會聯(lián)想到病態(tài)的社會機制,可是陳弘美的研究告訴我們,“核電”在日本是一種官商勾結的壟斷機制,它制造出清潔、環(huán)保、安全的假象,不許任何異議的聲音存在。
書中的故事由大田這位熟知祖輩如何應變海難的漁夫開始,顯得合情合理。他讓我們了解到許多當?shù)厝似鋵嵤菑淖孑叓@得應付一般性災難的方法。大田知道怎樣在地震、第一波和第二波海嘯中反應過來,只是他遇上了父輩沒遇到過的第三波。這證明了人類怎樣努力、計算、學習祖輩經(jīng)驗,最終也敵不過粗暴而不友善的大自然。不過面對災難的時候總能把傷害減至最少,作者筆下的巖手縣就是這樣的例子,作者也遇見被一位雙腿痲痹的太太救了一命的老先生,那位太太就是憑直覺而不是經(jīng)驗知道災難快要發(fā)生。
這場災難沉重打擊了本來已疲弱的日本經(jīng)濟,讓日本人失去了高科技產(chǎn)業(yè)的地區(qū)基礎,很多高科技大學和生產(chǎn)場地都在日本的東北地區(qū),這次災難令iPad2無法上市,也重擊了日本的汽車產(chǎn)業(yè)。但這并非最主要問題。這次災難最令人深思的是被作者稱為“平等法西斯”的日本社會特質,作者舉出一些導致“平等法西斯”的客觀因素,如文化及語言單一化、人口密集等,其中最關鍵因素,莫如柄谷行人在《倫理21》中亦曾討論過的“村意識”。由于日本本土(尤其是東北地區(qū))為多山、封閉的島國內(nèi)陸,人民密集于一處又經(jīng)常面對災難,故萌生了一種“村落”共同體的集體意識,彼此以“村落”這種共同意識為團結一致的力量。為了維持“村落”的和諧平等,他們討厭唱反調的人。
在內(nèi)戰(zhàn)紛擾的古代,這種集體心態(tài)或許可以團結一村之民的意志,但事實,這種心態(tài)一直保留到現(xiàn)代,它表現(xiàn)于二戰(zhàn)時軍事擴張,也表現(xiàn)于日本人的社會身份和意識上。作者指出日本人的“平均”深入日本人的意識里,每個日本人都是相同大小的齒輪,不像一般社會的人有長短高矮。他們對于“犧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人沒什么景仰,對于道德水平高或有才干的同胞甚至有點平均主義的妒忌。這就是為何日本社會對于被外國媒體廣泛報道的“福島五十死士”沒多大反應,也說明了為何自衛(wèi)隊僅在福島空投一些食物便立即離去。正如作者說的,這種平均齒輪的“法西斯”社會,一旦訂立比如戰(zhàn)后經(jīng)濟重建等大計劃后,即能夠迅速地完成目標,可是若要作出左、右轉的微調或者面對突發(fā)性事件,便覺困難重重。
一般讀者以為有關災難的紀實文學應該歌頌災區(qū)人民的堅毅團結,陳弘美卻透過災變揭露日本社會經(jīng)濟結構的問題。這已不是社會失序或制度運作失靈,而是一場突然大災難揭示出日本社會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地震和海嘯代表著大自然的偶然性意外,它與日本社會結構中維護核電產(chǎn)業(yè)的必然問題產(chǎn)生了辯證關系的碰撞。這次自然災害在規(guī)模方面正是百年罕見的,加上它所引發(fā)的核災,更令主事官員和救災人員像碰了一個巨大的燙山芋,而核災背后的核電制度更是深埋多年的定時炸彈。
一向安于社會和諧的主流社會對于指責核電的聲音并不理睬,直到面對如此深重教訓才開始反省,可是核電廠高層僅1人撤職,僅有數(shù)名涉事高官被迫以豐厚退休金提早退休而已。一如自衛(wèi)隊的冷淡反應,當日本社會面對災變時(這也可以解釋日本軍隊對戰(zhàn)爭責任的看法),個人寧愿跟大家保持一致也不愿意多走一步或者犧牲小我,因為只把問題視為集體的不幸事件,既然這是一次百年罕見的多重災變,那么更應該藉著一起分攤責任然后把事件“氣化”,即沒有人需要承受法律責任或良心責備。
最近我們聽見日本某些地方官員支持復建核電廠的消息,《日本311默示》的作者告訴我們,這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幾十年核電壟斷的必然結果。當初日本因為先進安全等理由而使用核能,結果核電公司不單壟斷了電供市場,也壟斷了媒體聲音。任何公開反對核電的藝人或公眾人物都被封殺。即使在“3·11”過后,《東京新聞》也因為露骨的反核立場,而流失大量廣告客戶。在官商勾結下,核能被描繪為干凈而絕對安全的原料。上至官員,下至家庭主婦都迷信核電安全。在正常情況下,核電廠有潛在危險但不會釀成災難,但這次海嘯絕對在意料之外。它讓日本人開始思考一味擁核的荒謬,也對一向迷信科技、政府及大企業(yè)操作的民眾當頭棒喝?,F(xiàn)在開始有人詢問核電廠的安全措施是否馬虎,甚至批判這些集團對前線員工在薪資和生命上的剝削。
即使對于習慣災難的日本人來說,“3·11”仍然是超乎意料之外的真正災難;另外,它既揭露了日本核電壟斷制度的問題,也挑戰(zhàn)了日本人的生活態(tài)度。有人因為目睹配偶的真面目而分手,也有人變得更恩愛。有民眾爭先恐后地搶購面包和生活必需品,也有人守望相助。對陳弘美來說,這場災變令她暫時拋開了形象顧問的身份,關心日本社會背后的問題,從儀容訓練課室走到滿目瘡痍的災難現(xiàn)場,還與少數(shù)孤獨地對抗整個核電制度的代表人物之一——日本核電訟訴團的河合弘之律師對談。
無憂保網(wǎng)提醒:《日本311默示》不單讓讀者了解“311”始末,還讓他們深思核電對自然和人類命運的意義,它告訴讀者:平衡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才是人類社會在未來的首要任務。
標簽: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