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牛市行情更多地體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資金推動性質,這就意味著“劃撥”以及一定程度的“減持”根本無法扭轉市場基本局面。
9月下旬,“國有股權劃撥社保基金”的消息再次擾動了市場神經(jīng)。盡管最終的定案至今仍未公告,但連日來,很多人在不斷打探信息的來源并且揣測具體方案,一些人把這一信息本身當成國資委、社保理事會等不同政策部門不同意見的妥協(xié),一些投資者甚至把它當成決策部門為平抑股市“瘋牛癥”而采取的新舉措。
超敏感信息
市場對國有股劃轉社?;疬@一政策之所以如此敏感,首先在于它幾上幾下的復雜經(jīng)歷以及歷史上曾經(jīng)對于資本市場的重大影響。
早在2001年6月,國務院曾正式發(fā)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掇k法》規(guī)定在新股IPO以及股票增發(fā)時,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在這一政策下,后來烽火通信、貴州茅臺等幾家新股在發(fā)行過程中都按照辦法減持并劃轉了社保基金。但方案中存量發(fā)行、市價減持等一些舉措備受爭議,在當時的背景下讓市場更多地聯(lián)想到“國有股全流通”,而當年6月A股市場也正好見頂跨入長達5年的漫漫跌途,這使得后來相當多的人一直把它當成使市場轉熊的直接導火索。
為此,當年10月22日,證監(jiān)會緊急叫?!掇k法》第五條”國有股減持主要采取國有股存量發(fā)行”的方式。市場在消息刺激下次日幾乎全線漲停,但短暫反復還是未能止住跌勢。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除企業(yè)海外發(fā)行上市,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zhí)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guī)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至此,《辦法》中的國有股境內減持被實際中止,而國企海外上市或增發(fā)時按融資額的10%股權出售并劃轉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直至2006年,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提出將海外“減持”改“轉持”的主張獲得批準,使得社?;鹉軌蛞载攧胀顿Y者的身份將劃轉國有股的減持主動權掌握到自己手中。這就形成一個社?;鹨赞D持股票為基礎來構建資產(chǎn)管理組合的新模式,當年在香港上市的湖南有色成為模式下社?;鸷M狻稗D持”國有股的首例。
盡管在今天看來,當年的牛轉熊有著遠為復雜的規(guī)律與背景因素,但是這一政策的出臺過程未經(jīng)市場充分溝通始終是一個值得商榷之處。今天,當市場再次傳來“劃撥上市公司國有股充實社保基金有了實質性進展”的時候,要分析它的市場影響,我們恐怕還是要回溯其歷史背景,分析政策的真實動機。
政策動機
分析“國有股權劃撥社?;稹钡臍v史背景,首先要了解“社?;稹钡男再|。按照項懷誠理事長的說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2000年中央和國務院作出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決策,它定位于“彌補今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社會保障需要”,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除“基本養(yǎng)老保險”(由社會統(tǒng)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與“企業(yè)年金”之外,作為中央政府專門用于社會保障支出調劑的最后一道防線、是社會的“最終保障層次”。
作為一項國家戰(zhàn)略儲備,社?;鹈嫦蛭磥淼酿B(yǎng)老保障,體現(xiàn)了公共政策的需要,是重要的“社會穩(wěn)定器”。而要有效行使這一職能,無疑其資金需求也是極為龐大的。據(jù)社保基金理事會內部估計,全國社保基金要達成養(yǎng)老保險的基本覆蓋、至少需要“2萬億元”之巨。而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社?;鸢词兄涤嬎愕目傄?guī)模僅4000億元。這意味著保障資金的籌措本身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戰(zhàn)略任務。
社保資金的籌措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渠道,一是國家財政撥款,這體現(xiàn)公共財政的性質;二則靠社保基金自己拓寬籌資渠道,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過國有股的劃轉與減持。后者作為對國企老職工等特定人群的歷史補償,也不存在大的理論障礙。
由此我們知道,全國社?;鸬慕⑹且豁棁覒?zhàn)略,而“國有股權劃撥社?;稹眲t是其中的戰(zhàn)略任務之一、社?;鹄硎聲苤醒胝袑ι绫;疬M行管理,服務于“未來老齡化高峰期的社會保障需要”的戰(zhàn)略目的,這就使“社保基金”與通常所說的“社會保險基金”(由各地方政府管理、主要用于滿足當前社會保障支出的需要)在性質上有所區(qū)別,社保基金對于劃撥管理的國有股權并沒有即期支付的變現(xiàn)壓力,更沒有所謂“平抑市場”的其他政策訴求,相反,其所管理的資產(chǎn)組合(包括劃轉管理的國有股權)倒更有一種長期目的下的穩(wěn)定性要求。
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國有股權劃撥社保基金乃至國有股減持歷史上確實對A股市場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但是正如前面分析,過去的負面反應更多地和當時的制度基礎有關。在股權分置問題尚未解決之前,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同股不同權,沒有任何補償?shù)娜魍ㄔ谕顿Y者看來就是與民爭利,涉及國有股劃撥減持的任何市場動向自然是敏感而缺乏基礎的。
從這一角度來看,當前“國有股權劃撥社?;稹钡闹贫然A已經(jīng)完全改觀。非流通股在支付對價后已經(jīng)獲得流通權,從今年“小非”的流通情況看,并沒有對市場造成實質性影響,說明市場從心理層面上已經(jīng)完全接受了非流通股分段流通的市場安排。另一方面,隨著制度基礎的完善,上市公司質量和A股市場承載都力比過去有了質的提升。在金融深化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市值規(guī)模近25萬億、已經(jīng)超過GDP總量,而最近新股資金規(guī)模高達2萬億以上,除了上市公司質量提升帶來的信心推動外,當前牛市行情更多地體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資金推動性質,這就意味著“劃撥”以及一定程度的“減持”根本無法扭轉市場基本局面。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社?;鸬拈L期投資人地位使得其持股將更具有穩(wěn)定性,社保基金運做的穩(wěn)健性要求和專業(yè)理財角色反可能強化其所持股票在一般投資者的信心。而社保基金作為特殊的國有出資人角色參與到一些公司的治理中去,對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顯然也大有裨益。
中國經(jīng)濟在宏觀層面過去一直存在兩個比較大的隱患:一是銀行體系的壞帳,二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薄弱。這兩點對于整體經(jīng)濟體系和社會發(fā)展都構成比較大的制約,資本市場當然也不例外。2001年國際金融家索羅斯為中國政府提出的兩個重大政策建議,一個是在金融的體系壞帳解決之前不能開放資本市場,另一個就是必須下決心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今天看,我們的金融壞帳問題已經(jīng)基本得到比較好的解決,金融體系由此對宏觀經(jīng)濟體系的環(huán)境支持都有了質的變化,相應地中國金融企業(yè)在海內外投資者眼中的信心和定價都得到飛躍性的提升。如果金融體系的完善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支持大家都已經(jīng)有目共睹的話,那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社保體系的完善,作為一個長治久安的國家戰(zhàn)略也必然對我們的資本市場提供更基本的支持。從這一角度,我們應該更有理由樂觀看待劃轉國有股充實社?;疬@一重大舉措,社保體系的充實和完善會穩(wěn)定社會預期、會提升信心評級,相信它的正面作用我們都會慢慢看到。
2007年10月12日 14:52 《上海國資》 吳壽康/文
標簽: 社?;?/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