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國通過銀行以及郵政代理實現保費收入達411.6億元,同比增長100.3%,顯然銀行已成為各家保險公司第三大營銷主渠道。但與此同時,手續(xù)費惡性競爭,產品同質化等又使得銀保業(yè)務對保險公司的利潤貢獻并沒有預期的那么高,而銀行因為屢被消費者誤投訴顯得有些被動。那么銀保業(yè)務究竟是香餑餑還是已然成了“雞肋”,消費者該如何在這項博弈中獲取主動權?
前段時間,在工行一儲蓄所內,一男子駕車沖上銀行大門臺階,因為銀行工作人員告知其存折上的10萬元存款被友邦保險公司劃走,氣憤之下而為……“我猜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一定有什么貓膩?!币痪湓捲俣劝雁y保聯姻推上臺前。而今年6月15日,保監(jiān)會下發(fā)的《關于規(guī)范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的通知》,意在將此前一直模糊不清的銀保合作關系逐漸清晰,希望銀保合作逐漸由亂局步入正軌,但這件事情的發(fā)生,說明銀保距離正軌還有待時日。
互利的一座金礦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一位金融專家透露,歐美國家銀行業(yè)收入中,中間業(yè)務占到50%至70%,而我國大多數銀行中間業(yè)務僅占整體營收10%不到。但目前銀行在巨大的存貸差壓力下,不得不多謀生財之道。銀保業(yè)務與基金都屬于銀行中間業(yè)務,但保險公司為爭奪市場會向銀行支付高額代理手續(xù)費,使得銀行賣保險的代理費比賣基金高出許多,這無疑刺激銀行將更多熱情傾注于銀保業(yè)務。
另一方面,與銀行相比,保險公司營業(yè)網點太少,主要依靠代理人上門推銷以及戶外擺攤設點咨詢,消費者對保險公司普遍存在信任度不高的問題。能借助銀行現成的網絡和信譽贏得市場份額,自然是保險公司劃算的買賣。
保險公司責任需自負
但專家也同時指出,“搭車”銀行,保險公司雖然能夠事半功倍,但對于由銀行機構銷售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其實沒有十足的自主控制能力,同時服務成本因此又增加了一項,這筆費用無疑會從保戶利潤中分出,保險公司收益因此再度被降低。
而很多在銀行購買保險的消費者則會認為,通過銀行買保險比較安全,一旦出現問題,銀行會承擔責任。對此,一位商業(yè)銀行負責人表示,客戶通過銀行繳納的保險費會直接交給保險公司,這樣可以防止出現黑保單或者代理人卷款潛逃的情況,但是銀行始終只是保險產品的代理銷售渠道,因此客戶購買保險之后的售后服務主要由保險公司負責,理賠事項等出現問題,投保人應該與保險公司協商解決,銀行方面并不承擔任何責任。
銀行“持證”還想單飛
今年六月,保監(jiān)會下發(fā)的《關于規(guī)范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的通知》,第一條第一款明確規(guī)定了“商業(yè)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其一級分行應當取得保險兼業(yè)代理資格”,也就是商業(yè)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必須持證上崗。而同時,不少銀行已經開始提出申請,意欲設立自己的保險公司。有消息稱,交通銀行已經原則上獲準設立保險公司,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也均在申請保險牌照。這就使人聯想到銀行系基金公司的設立,總會擠壓非銀行系基金的市場空間。因此,保險公司現在對銀行渠道的依賴性越大,未來潛在危機也就越大。
欲享雙重服務別忘算計
采訪中,專業(yè)人士也告訴記者,在銀行買保險,其實只要能夠正確認識銀行、保險公司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不失為一種好的理財方式。因為在銀行銷售的保險分紅產品確實要比銀行儲蓄利息高,還有額外保險保障;通過銀行將錢轉給保險公司也比較安全;銀行理財師可以從整體家庭財務的角度為消費者制定保險規(guī)劃……所以銀保業(yè)務逐步規(guī)范化對于消費者不是件壞事,只是消費者心里的小九九要時常打起來,別在銀行里一經忽悠就輕易將儲蓄都轉成了保險。
首先要清楚自己資金的流動性?,F在很多保險產品都擴展到了5年期、10年期甚至更長,有購買意向之后,一定要想清楚能否承擔資金流動性風險。如果因為臨時資金周轉等問題沒有到期就提前支取,將會影響到保險產品的收益,甚至可能會損失本金;其次,購買保險產品時應著重了解保險功能,不宜將保險產品與銀行存款、國債進行簡單、片面比較,更不能因為是在銀行買的,就把保險產品看成是銀行儲蓄的替代品;再次,對于子女教育、養(yǎng)老金儲備等投資需求,需要資產配置中很大一部分做中長期投資,而銀行比較缺少五年以上的投資產品,保險公司的萬能險卻能滿足客戶中長期投資需求,因此容易動心,但要了解清楚初期費用、投資期限、保障功能及售后服務等問題,同時可以利用的是,有些銀行對保險產品有分期付款業(yè)務;最后還是要再次提醒投資者,購買保險后涉及到的賠付問題,還是應該找保險公司,銀行在理賠時最多也就是幫忙聯系。真正能理賠的還是保險公司。
本報記者 龐婧 財智人生 2006-9-1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