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得好,養(yǎng)兒能防老。
上世紀90年代初,“空巢”一詞橫空出世,當時被不少人淪為笑談:一個以孝道著稱的國度,何來空巢之憂?
2006年初,武漢市老齡辦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市113萬老年人中,空巢老人比例為22%,武漢市正在進入“空巢時代”。
生活負重 苦有誰知
家住武昌區(qū)徐家棚的施歲仙老人今年74歲,按常理,到這把年紀該享清福了,可她的日子卻不輕松,90歲的婆婆還指望她照顧。
施歲仙有3個子女,成家后都分出去單過。老伴去世后,她和婆婆靠每月450元的退休金為生。施歲仙想過把婆婆送到福利院,可一打聽嚇了一跳:像婆婆這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去最差的福利院每月也得600元。她曾想過讓孩子們資助,可孩子們不是下崗就是失業(yè),“撐一天算一天吧。”
武漢市老齡辦走訪了11155位空巢老人,其中21%的老人無生活來源,靠子女接濟或低保金度日。有生活來源的老人中,27.5%的老人月收入低于220元,28.6%的老人月收入在220元至500元間。
“農村空巢老人的經濟狀況更差。”武漢市老齡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他們走訪的農村老人中,7成老人月收入不足220元,生活無著是農村空巢老人最擔心的問題。黃陂區(qū)建安村71歲的空巢老人張明順與94歲的老母相依為命,生活沒有保障,靠鄰里救濟度日。
衰老之軀 難承病痛
操勞了大半輩子,許多老人傷病纏身。武漢市老齡辦的調查顯示,22.3%的空巢老人患有兩種以上的老年疾病和慢性病。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老人犯病后根本得不到及時護理。
77歲的余有珍婆婆家住武昌小東門,心臟病、痛風、高血壓、胃病等疾病將她折磨得痛苦不堪。老人和媳婦不和,兒子只得隔三差五去探望老母,并拜托鄰居照料。余婆婆的兒子告訴記者,他常常夢見老娘“倒在家里幾天沒人知道”。
據調查,許多老人不愿拖累子女,只要還能動,都會“自力更生”。武昌區(qū)徐家棚街和記里社區(qū)主任楊偉告訴記者,她所在的社區(qū)有20多戶空巢老人,有些老人身體很差,社區(qū)干部每天都要去老人家看看,如果哪位老人一天都沒出門,她心里就發(fā)毛:“生怕老人在家里出了意外?!?/P>
出門一把鎖 回家一盞燈
與病痛相比,空巢老人更怕空虛寂寞。武漢市老齡辦負責人告訴記者,空巢老人中,有3成老人因未婚、離異或喪偶獨居,他們中只有17.2%的老人常有子女、親友探望或打電話慰問。漢陽區(qū)琴斷口街的王桂英老人寡居多年,兩個兒子均在外地工作,由于常年缺乏與人交流,王婆婆一度情緒失控。青山區(qū)新溝橋街一位退休干部老伴早年去世,兩個女兒成家后很少探望老父,思女心切的老人不得不向女兒們下最后通牒:“再不回家,我就上法院告你們?!蔽錆h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副處長冷裕發(fā)說,空巢老人的休閑方式很簡單,僅限于讀書、看報、看電視等室內活動,許多人不愿走出家門。因為孤獨,他們深居簡出,長期缺乏與人交流和溝通,身心健康都受到影響。
2006年11月30日08:02 荊楚網-湖北日報記者文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