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王茵 王顥錫 記者 崔玻)“在離廠10年后,又一次拿到了2900元補償款。這事兒就好像天上突然掉下來一張餡餅,一下落到了咱的嘴里,真是太高興了!”領到了被欠發(fā)10年的失業(yè)金,遼源渭津水泥廠下崗職工孟曉紅激動不已。
2005年,渭津水泥廠在國有企業(yè)經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首當其沖,一大批員工在改制后失業(yè),孟曉紅便是他們中的一員。這個消息對于一個生活本就很困難的家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拿著僅有的7920元失業(yè)補貼,孟曉紅開始盤算著今后的生活。
從2005年下崗至今,快10年了,每次提起當年買斷工齡離開單位的情景,孟曉紅的心都像被貓抓了一般,揪扯得難受。那年她45歲,在遼源渭津水泥廠做行政管理員,工作輕松,收入體面,是小鎮(zhèn)上為數不多的上班族??勺鰤粢矝]想到,一聲轉制令下,她手里捧著7920元錢離開了自己工作了22年的工廠。沒了生活來源,那時的她覺得天塌了。
“一個單身母親,帶著正在讀高中的女兒,其生活艱辛可想而知。”孟曉紅說。那些年,為了女兒,她什么活兒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打短工、干零活、倒騰雞蛋。一個雞蛋最多時掙1角2分錢,最少時掙2分錢。從東豐收上來雞蛋后到遼源賣,她一個人、兩只手,一次要提400個雞蛋……提起當時的艱難,孟曉紅心有余悸。直到2010年,到了退休年齡的她辦理了退休手續(xù),可以按月領取退休金了,生活才算有了保障。
退休后的孟曉紅,日子穩(wěn)定了,好事也跟著來了。2012年,老廠子來信兒,說是要聘請她和幾個做行政工作的人回去幫著算賬。去了才知道,是國家要解決當年轉制企業(yè)遺留的歷史問題。“事隔10年還能拿到這筆錢,真是萬萬沒想到啊。這筆錢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個小數目,卻實實在在解決了我的實際困難,這都要感謝市里的好政策啊!”孟曉紅喜出望外。
據了解,2005年國企改制后,一大批40、50失業(yè)人員為服從國家相關政策,未能及時領取失業(yè)保險金。如何公平、有序地對這部分人員的失業(yè)保險金進行補發(fā),一直是個難題。
今年3月,經過近半年時間的醞釀和準備后,遼源市社保局在深入領會有關文件精神、開展廣泛調研、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協調組織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就業(yè)局、市信訪局、市公安局、市公證處等相關單位,積極籌措資金,克服重重困難,著手解決這一難題。
據統計,截至目前,初步通過補發(fā)信息核實的3.6萬余人已通過張榜公示,符合申領條件的人員28626人。自今年3月以來,各相關單位共組織了4次失業(yè)金集中補發(fā),發(fā)放資金1.5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