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曾在今年4月5日關注過銀行代售保險,當時,這類產品在銷售中的問題之一是混淆保險、存款之間的區(qū)別,誤導消費者將保單等同于存單。為進一步規(guī)范管理,6月15日,中國保監(jiān)會和銀監(jiān)會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規(guī)范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的通知》,對銀保產品的銷售有了更細致的要求,包括銀保產品的宣傳材料應當按照保險條款,全面、準確描述保險產品;不得夸大或變相夸大保險合同利益,銷售人員應客觀公正地宣傳銀行代理保險產品等。如今,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省城銀保市場的現(xiàn)狀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保險、存款不再混為一談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之后,發(fā)現(xiàn)銷售人員不再將保險、存款混為一談,但問題依然存在。
7月19日,記者在招行陽明路支行,咨詢“一筆錢要怎樣‘存’才劃算”。銀行工作人員將記者介紹到了理財柜臺。理財人員向記者介紹了幾款銀保產品,她的介紹顯得比較專業(yè),能夠清晰地告訴消費者,保險不是存款,沒有利息,但有收益、有保障。同日,在工行陽明路支行陽明路儲蓄所,當記者提出,一筆錢只想“存放”三到五年,該選擇什么投資品種,理財人員建議選擇存款。因為無論是保險還是基金,持有不到五年以上“不合算”。
明晰保險與存款的區(qū)別,說清楚保險不是存款,應該說銀保產品的銷售正趨于規(guī)范與專業(yè)化???月31日記者的二次探訪,表明問題依然存在。
在工行陽明路支行陽明路儲蓄所營業(yè)柜臺,記者問一萬塊錢怎樣“存”才劃得來。工作人員表示,可以一萬塊錢存5年送保險,有1.26%的年收益和1.8%的分紅。之后,記者在放宣傳材料的架子上拿了一份“國壽鴻豐”的保險宣傳材料,問,“你說的是這個嗎?”工作人員點頭稱是。
同樣,在建行豫章支行,柜臺工作人員在介紹“國壽鴻豐”險種時稱,一萬塊錢存5年,有1.26%的年收益,還有分紅。顯然,柜臺人員在這里的回答再次模糊了保險與存款的區(qū)別。
前后兩次的調查,差異如此大,讓人費解。而由此引發(fā)的問題是銀保產品的規(guī)范銷售,除了要求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應當客觀公正外,其操作方式是否值得考慮?理財柜臺的工作人員既然更專業(yè),那么儲蓄柜臺的工作人員是否不應越俎代皰?
分紅不再是賣點
銀行代售的銀保產品花花綠綠,但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產品名稱不同,但其產品結構基本上是“收益+分紅+保障”。
本報4月份的報道曾披露,銀行工作人員推銷保險時,常拿預期的分紅當賣點,稱有利息、分紅,比存款合算。此次探訪記者發(fā)現(xiàn)分紅不再被刻意強調。在7月19日、31日的兩次采訪中,除了工行陽明路支行陽明路儲蓄所的工作人員表示過分紅不低于某個數(shù)字外,其它銀行銷售人員均表示分紅是預期收益。在建行豫章支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分紅是不確定的,要看公司的經營情況。招行工作人員在計算收益時,先將分紅放在一邊,“因為它是不確定的”。
費用依然霧里看花
盡管銀保產品伴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在銷售上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欣慰的變化,但誤區(qū)依然存在。
保監(jiān)會和銀監(jiān)會聯(lián)合下發(fā)的《通知》中,對銀保產品的宣傳材料提出“要在醒目位置對經營主體、保險責任、退保費用、現(xiàn)金價值和費用扣除情況進行提示”,但記者在銀行收集了7種銀保產品宣傳材料,發(fā)現(xiàn)除了一份太平人壽的“太平盈利多兩全保險產品說明書”上注明了存在初始費用、保單管理費外,其它材料都只做到了前兩項,對后三項只字不提。
不僅如此,銷售人員在推銷過程中,對退保費用、現(xiàn)金價值和費用扣除等方面的內容均沒有提及。在上述三家銀行,記者詢問,如果購買這些產品,會有哪些費用,銷售人員都異口同聲地表示,沒有什么費用。只是在記者一再追問下,現(xiàn)金價值、退保費用等才逐一浮出水面。在一家銀行,記者問到某款險種的退保費用時,理財人員怎么也說不清楚。事實上,一旦購買保險,在十天的猶豫期之后,消費者如果要提前退保,都要承擔比例不等的本金損失。而這正是銀行存款與銀保產品之間的一個較大區(qū)別,也是消費者比較容易忽略的地方。因此,必要的告知,對消費者來說必不可少。
記者手記
期待回歸保險本質
走了多家銀行,聽了多種產品介紹,算了各種收益數(shù)字,記者想到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買保險”?其實這也正是時下對銀保產品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保險的最基本功能是提供保障而不是獲取收益,可記者在多家銀行咨詢時,卻發(fā)現(xiàn)保障被放在了最后,獲取收益成了首要前提。為此,一位保險界的業(yè)內人士提醒大家,無論是以何種方式購買保險產品,獲取分紅收益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保險的本質是為了提供一份保障,消費者應該以此為原則,選擇合適的產品。
記者于是注意到一些銀保產品,其保障功能其實非常有限,如國壽鴻豐兩全保險(分紅型)、國壽鴻星少兒兩全保險(分紅型)等提供的保障只是“身故保險金”,對消費者而言,可選擇范圍比較有限。因此有分析認為,現(xiàn)在的銀保產品存在的弊病之一,就在于部分銀保產品保障功能差,缺乏壽險產品的優(yōu)勢。而正是由于保障功能差,營銷人員只能用帶有不確定性的預期收益率來吸引客戶。不過,這種現(xiàn)象,也正在改變當中,記者注意到一些保險公司推出的銀保產品正在涉及多種附加險種,如重大疾病、住院醫(yī)療、意外等,以此強化產品的保障功能。
看來,銀保產品要在未來的日子走得更好,規(guī)范運作迫在眉睫,而要長期發(fā)展,則需推出更多切合人們實際需要、回歸保險本來意義的產品。
2006-08-01 22:54 來源: 大江網-江西日報 本報記者劉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