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中山市公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意見》,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的試點工作,鼓勵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轉承包地”,進入城鎮(zhèn)或新型社區(qū)居住,探索非城市規(guī)劃區(qū)農村土地資產資本化改革(《廣州日報》5月25日)。
在當前的經濟低潮階段,讓農民行使對土地的自主經營權,把農村土地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是非常必要的。土地是不可增長的自然財富,但人們可以不斷提高對土地的利用效率。如果真正實現土地的農民所有,土地資源可以按照市場規(guī)律配置到更高效的地方,就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財富。更多的財富即意味著社會購買能力擴大,從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目前,擴大內需已經成了非常熱門的詞,但內需不可能靠喊口號而擴大。只有更多的財富潛力被釋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擴大內需。
但是,土地換社保,未必是高效的利用土地的方式,也未必最符合農民的利益。
這個方案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繼續(xù)壟斷土地的經營權。地方政府也許有很高的搞好經濟、造福百姓的熱情,但是,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里面有很多利益群體。當土地資源的經營大權集中到這些人群手中之后,就很難避免產生腐敗問題。土地換社保實際的效果是:一方面,社保基金擴大,掌握社?;鸫髾嗟牟块T,其部門利益擴大了;另一方面,土地集中程度更高,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其部門利益也擴大了。這樣的財富集中模式,是非常不利于反腐敗的。
高效利用土地的最佳辦法,是讓農民自己根據價格信號來決定土地怎么經營、流轉。什么方式能使農民的收入最大化,農民就會采取什么方式。而土地流向出價最高的地方,就是流向利用效率最高的地方。這是既符合農民利益、也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方式。
但在地方政府壟斷土地經營的情況下,農民的選擇范圍極大受限,這很不利于農民的利益。而掌握大權的官員,則既沒足夠的激勵,也不掌握足夠的市場信息來決定土地該怎樣經營。他們往往是根據部門利益、個人利益來決定土地的用途,這必然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內需擴大乏力,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很少。壟斷模式下的土地換社保,既不利于農民的利益,又不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
一些農民會拒絕土地換社保,但在地方政府的“鼓勵”下,也會有很多農民會選擇土地換社保。農民對享有跟城市戶口的人一樣的社保,還是抱有很大的熱情。但是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這種由政府包辦的社保,非常不可靠。
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國家,社保賬戶也是難以為繼。很多美國學者開始把政府的社保稱之為“最大的龐氏騙局”。所謂“龐氏騙局”,是指不斷地吸引資金加入,同時又不斷地慷慨給投資者支付高息的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金融騙局。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美國的社保賬戶因為長期支付大于收入,已經虧空嚴重,成了政府無法擺脫的包袱。
雖然中國的社保賬戶還很年輕,但情況并不比美國好。首先,中國面臨的老齡化形勢要比美國嚴峻得多。僅僅上海每年就增長12萬老年人,養(yǎng)老金賬戶已經嚴重穿孔。其次,中國的社保資金,投資渠道狹窄,社保官員投資水平也很低。再次,中國社保基金還大案頻發(fā),監(jiān)督機制很不足。2007年,珠三角的很多農民工,選擇了退出社保,這固然有社保不能跨省流動的因素,但也表明了農民工對社保的不信任。
現在選擇土地換社保的農民,他們未來的養(yǎng)老、就業(yè)保障等等也將面臨難測之局。對于農民而言,與其寄希望于社保,不如寄希望于自己掌握實實在在的土地財富。從政府角度來看,今天的土地換社保,將為未來埋下不穩(wěn)定因素。政府的目光應該放長遠一點。
當然,消除戶籍歧視、盤活土地的方向是對的。廣東省以前一直提試點農村宅基地直接入市,這個方向才是更好的方向。
標簽: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