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產業(yè)的大調整和大分工。在此過程中,以出口為支柱的德國經濟面臨嚴峻挑戰(zhàn),已建立半個多世紀的德國社會保障體系也遭受到沖擊。
德國的社保資金主要來源于稅收和社會保險金。多年來,高昂的勞動成本是其龐大社會福利開支的一個重要誘因。為了降低成本,德國企業(yè)不得不把生產轉移到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致使國內失業(yè)率持續(xù)居高不下和社保體系負擔不斷加重。但若企業(yè)想繼續(xù)在本國生產,就必須降低生產成本,這便意味著不是裁員就是降低員工的收入水平。德國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
前總理施羅德執(zhí)政初期,德國曾圍繞兩大改革路線進行了激烈辯論。一是以時任財長拉方丹為代表的左派理論,主張通過提高工人待遇和刺激消費來促進企業(yè)發(fā)展。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改革路線被媒體稱作“奇談怪論”,原因是德國的工資成本已經很高,企業(yè)負擔已經很重,哪還有錢給員工加薪?二是主張給企業(yè)減負,降低成本,把高福利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從施羅德政府第二任期開始到現在的默克爾政府,都大力實施這一改革路線。然而,這種“向高福利制度開刀”的做法,觸動了廣大百姓的切身利益,在社會上遇到重重阻力。
執(zhí)政一年來,盡管改革步履維艱,默克爾政府仍堅持從8個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削減財政支出,降低財政赤字,主要是通過提高增值稅,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預計,今年德國財政赤字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5年來將首次達到歐盟要求各成員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3%的標準,以避免歐盟給德國開出“巨額罰單”;2.為進一步降低國家的醫(yī)療保險支出,從明年4月起實施衛(wèi)生改革,從2009年1月起設立專項衛(wèi)生基金;3.對勞工市場進行改革,取消“最低工資工作崗位”;4.減少官僚主義,將由此造成的成本支出降低25%;5.今夏通過了戰(zhàn)后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聯邦制改革,即修憲。改革的重點是,大大降低聯邦參議院對聯邦法律擁有否決權的比例,聯邦各州在教育、環(huán)保、判決和確定公務員工資等方面擁有更多自主權,目的在提高聯邦和各州政府的工作效率;6.實行企業(yè)稅改革。從2008年1月起,將高達38%的企業(yè)稅降到30%以下,減輕企業(yè)負擔,提升其國際競爭力;7.在德國歷史上首次推出“高科技戰(zhàn)略”,主要內容為:聯邦政府到2009年將出資146億歐元,用于加強科技和經濟界的合作,提高私人創(chuàng)新能力,有針對性地傳播尖端技術,推動將創(chuàng)新技術和理念轉化為產品,以求增加150萬個工作崗位;8.改革家庭政策。從2007年起新增“父母補貼”,鼓勵德國人、特別是高級知識分子多生育。
改革是一項復雜而又艱難的系統(tǒng)工程,但不改革就沒出路。面對這一狀況,默克爾在眾多場合一再強調,“我們必須向公眾說清楚,我們不能欺騙公眾,改革確實意味著從明年開始公眾的負擔有所加重”。她呼吁所有人勇敢地投入改革進程。一些有識之士甚至疾呼:戰(zhàn)后德國人的吃苦耐勞精神到哪里去了?德國之所以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取得“經濟奇跡”,就是以德國人辛勤的汗水換來的。看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德國人需要振奮精神,再次創(chuàng)業(yè)。
2006年11月23日 07:32:24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呂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