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江蘇首度試水聘任制公務員招聘的消息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報名一度遇冷的聘任制公務員招聘,甚至還延長了公開招聘報名時間,調整了部分招聘職位的資格條件。如今,首批敢于“吃螃蟹”的聘任制公務員即將誕生。
早在1993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就規(guī)定了對公務員部分職位實行聘任制。時隔20余載,“第一縱隊”才終于呼之欲出。那么問題就來了,聘任制公務員這只螃蟹為何“好飯不怕晚”?
首先,聘任制公務員是人事體制的“興奮劑”。毫無疑問,聘任制公務員為委任制公務員樹立了職業(yè)危機意識,激發(fā)了生機和活力,改善政府形象。不可否認,我國個別行政機關部門、事業(yè)單位之所以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xiàn)象,正是由于公務員體制內的優(yōu)越感,而聘任制公務員沒有體制內這一優(yōu)勢做后盾,反而會更加嚴于律己。
其次,聘任制公務員是選人用人的“膨大劑”。聘任制公務員,拓寬了機關選人、用人渠道,改善了機關用人方式,可以將社會各界的優(yōu)秀精英吸引來到政府部門中來,使人才流動更加合理,這對提高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為民辦事的效率,都有著很大的作用。事實上,一些“高材生”不滿足于體制內的穩(wěn)定和低薪,放棄公務員這一職業(yè),而選擇高薪的外企、國企,使大量人才外流。而如今義烏市拋出高薪“奶酪”,可以通過此舉把更多的人才留在公務員隊伍之中,不僅健全了用人機制,還為我國公務員制度的提供了新思路。
再次,聘任制公務員是負面情緒的“鎮(zhèn)靜劑”。聘任制公務員,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公務員與社會其他職業(yè)群體的身份差別,也有利于政府從命令和紀律為特征的行政管理,轉向建立在協(xié)商基礎上的、以法律為依歸的公共治理。事實上,公務員這個群體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被“妖魔化”,而聘任制公務員和企業(yè)員工有著類似的“身份”,都需要簽合同來續(xù)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社會群體對公務員的排斥程度,也更有利于社會和諧。
總而言之,好飯不怕晚,聘任制公務員這頓“螃蟹宴”有營養(yǎng)味道好,不管多么難做,相關部門都必須把“大廚”當?shù)降?。哪怕是蝸行摸索,也要一往無前。唯有如此,方能為深化改革的宏圖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標簽: 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