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漲工資風向標”的工資增長指導線,從未像最近一段時間這樣,受到如此之多的關注。自一些地方“下調指導線”以來,各種褒與貶、贊與駁不絕于耳。工資增長指導線為何同市場走勢“不合拍”、與平均工資增幅“不對應”?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業(yè)內專家。
新聞背景工資增長指導線
工資增長指導線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每年制定發(fā)布,對企業(yè)工資分配進行宏觀指導的一種手段。自1997年在個別城市開展試點后,這一制度逐步成形并推廣,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省市每年都會發(fā)布一次。
各地所公布的工資增長指導線,一般包括上線、下線和平均指導線(一些地方稱為增長基準線)三個部分。以上海為例,根據(jù)有關部門的要求,凡生產經營正常、有盈利的企業(yè),上年工資水平與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相近的,參照平均指導線增長工資;上年工資水平在全市職工平均工資50%左右的,參照上線增長工資;上年工資水平在全市職工平均工資2倍左右的,參照下線增長工資。而在山東省,“上線”又被稱為“預警線”,競爭性國企的工資增長不得超出這一幅度。
工資增長指導線的制定是根據(jù)一套計算公式綜合測算出來的,要依照和參考的因素涉及上年GDP增速、當年預期增速、物價水平、就業(yè)率、勞動生產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及其增速等指標。
為何同市場走勢“不合拍”?
對于一些地方的工資增長指導線紛紛下降,有觀點提出質疑:一方面是不少地方經濟大勢企穩(wěn)向好,另一方面卻是工資增幅“集體下調”,指導線沒真正反映經濟波動的走勢。
經濟跌至谷底時沒有降低工資增幅,經濟回暖時卻迎來“零增長”。“指導線”為何同市場走勢“不合拍”?
采訪有關部門得知,工資增長指導線的確定,是根據(jù)一套計算公式綜合測算出來的,參考因素包括上年GDP增速、當年預期增速、物價水平、就業(yè)率、勞動生產率、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及其增速等指標。而各地發(fā)布的時間一般在4月份過后甚至到7、8月份。
“這就意味著,指導線確實是‘慢一拍’?!比珖?a href="http://www.kcuv.cn/laogongbaozhang/2301253/">勞動保障學會理事、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鐘仁耀說。其原因在于,指導線的主要參照指標都為前一年的數(shù)據(jù)和年初時的預測,而無法預知當年出現(xiàn)的諸多“變數(shù)”。
以上海為例,2008年發(fā)布的指導線的上線、下線和平均線分別較2007年的指導線增長2%至3%,上線達16%。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當年年初出現(xiàn)了物價急漲,但這一代表今年度增幅的數(shù)字就與下半年逐步顯現(xiàn)的國際金融危機契合度不高。
鐘仁耀認為,與當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相比,“一年一度”的指導線越來越易顯露出滯后性,其反映市場實際的參考價值也隨之降低。他建議,一些地區(qū)可考慮縮短發(fā)布周期,如果按現(xiàn)行規(guī)則必須“一條指導線管一年”的話,也應盡可能在年初時發(fā)布,且各地發(fā)布時間宜相對集中。
標簽: 平均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