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來看望女兒的江西老人胡小英這樣向記者描述她的孤獨生活:每天7點起床做飯,女兒女婿上班,上午逛超市買菜,午睡后看一下電視,再做晚飯,晚上接著看電視,然后就是睡覺?!罢也坏酵榇曷閷?,找不到人跳舞,小區(qū)冷冷清清的,附近也沒個老年大學讓我解解悶?!?/P>
記者了解到,在深圳,類似胡小英經歷的老人不在少數,一部分是深圳改革開放之初即遷徙至此的拓荒者,更多的則是隨子女生活在深圳的非戶籍老人。由于深圳現有養(yǎng)老體系的不健全,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正在獨自品嘗晚年生活。
今后,誰來給我們養(yǎng)老?深圳能否成為老年人頤養(yǎng)天年的理想家園?這也成為今年市兩會期間代表們十分關注的社會話題。
深圳加速走向“老齡化”
深圳離老齡化社會到底有多遠?按照國際上的有關標準,城市里60歲以上人口超過城市總人口的10%,這個城市便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政協(xié)委員王樹佳和人大代表吳立民分別在提案和議案中提出,雖然現在深圳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并不嚴重,但深圳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正在逐漸加快。據市民政局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深圳戶籍老年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比例是6%,約8.6萬人;常住的比例是3%,約15.7萬人。預計到2010年左右,全市戶籍老人將增至20萬,再加上非戶籍老人,這一數字將突破50萬。
等老齡化壓力加大就來不及
因為深圳的老齡化問題呈現漸進式特點,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指出,應未雨綢繆,充分做好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準備,并及早采取應對措施。“如果等到城市老齡化壓力驟然加大的時候,我們才開始建設養(yǎng)老設施、完善養(yǎng)老體系,肯定就來不及了,因為它們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成效。”
在一份《關于繼續(xù)加大發(fā)展老年事業(yè)投入的建議》的議案中,吳立民代表提出,深圳是一座新興城市,原有各種老年福利設施和活動場所,如公園里的老年康樂設施、社區(qū)星光老人之家場地等的基礎均較薄弱,雖然近年來不斷加大財力投入,但仍無法完全滿足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的需要。
現有模式社會化程度不高
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老百姓對養(yǎng)老保障關注的程度高達76%。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王樹佳委員看來,深圳現有的養(yǎng)老保障各自依靠政府、單位、家庭和社會,使得原單位效益和血緣關系成為決定養(yǎng)老保障水平的關鍵因素,社會化程度不高,令人擔憂。
他指出,現有條件下,深圳有98%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yǎng)老,我市不久前也推出了居家養(yǎng)老的各項新舉措,但居家養(yǎng)老存在一定局限性。資助對象無法全面覆蓋,非戶籍的老人無法納入其中;其次,涉及面較狹窄,只能保障到戶籍老人中年紀較大或困難老人。
標簽: 養(yǎng)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