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廣州失獨家庭調查:夫婦住寺廟聽佛經內心才安寧
2017-03-25 08:00:01
無憂保


空巢”無人照料,手術無人簽字,領養(yǎng)無以為繼……孤苦老人希望政府能有部門出面,關心他們,讓他們有個依靠
跨越苦難,失獨家庭期盼扶助
嘀嘀嘀嘀嘀嘀———凌晨1點,一句話從QQ群里跳出來,“這么晚了有人在嗎?”。“在”、“我在”,群里的其他人紛紛回應。“今晚太想兒子了,睡不著”……一個互相傾訴、互相慰藉的不眠夜又開始了。
“當年滿街都是‘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yǎng)老’的口號,如今呢,孩子沒了,沒人管我們了,政府的承諾去了哪里?”一位Q友的留言引起大伙共鳴。在得知顧阿姨準備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思洋洋”、“萬里馬”、“彩云追月”等幾位來自廣東的失獨者都紛紛把意見集中到顧阿姨那里。因為種種顧慮,他們不愿意出來面對媒體,他們委托顧阿姨“一定要說出我們的心聲”!
空巢”老人
他們最“空”
自發(fā)組建的QQ群,“同命人”抱團取暖
自從去年兒子因意外離世,顧阿姨就加入了好幾個由全國各地的“失獨者”自發(fā)組建的QQ群,當中組建最早的群之一“星星苑”已經滿員,人數達到500人。在QQ群里面,“失獨者”之間互相稱呼對方為“同命人”。正如一個群公告所講的那樣,群的存在是為了讓“同命人”“跨越苦難,重塑人生,同命相連,抱團取暖”。
“如果不是有同樣遭遇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我們。”顧阿姨說,很多“同命人”都有自卑感和挫敗感,害怕與人交流,也只有來到群里,才能敞開心扉,無所顧慮,盡情地抒發(fā)內心感受。有的群會不時地組織“同命人”出來聚會,或者組團外出旅游,群當中還有一幫熱心的志愿者,想方設法給“失獨者”提供幫助。
顧阿姨說了這樣一件事:群里曾經有一個姐妹,失去孩子后,丈夫拋棄了她。有一天,她突然在群上留言:“來生再見了,姐妹們。”這讓大家焦急萬分,因為沒有留下電話號碼,大家一時間沒辦法找到她,后來想了好多辦法才查到她的住址,當即向當地110報了警。后來,凡是加入群的“同命人”,管理員都會希望對方留下電話號碼,以防萬一。
記者查詢發(fā)現,國內有好多省市都有各地所在地“同命人”組建的QQ群,唯獨廣東沒有,廣州也沒有。在很多群里,廣州的“同命人”數量都很少,“可能是廣州人習慣‘各人自掃門前雪’吧。”這是顧阿姨給出的解釋。
“其實,我們才是真正的‘空巢’老人,那些孩子不在身邊的老人,他們到底還是有孩子的,我們有什么?政府有部門來專門關心‘空巢老人’,關心殘疾人,關心留守兒童,那我們呢?誰來關心我們呢?誰來管我們?”顧阿姨道出了“同命人”的心聲:“真希望計生部門愿意出來,來把‘失獨者’組織起來,定期組織座談會,組織唱歌、跳舞的活動,起碼讓人覺得有點依靠。”
住院手術 無人簽字
失獨群中流傳一句話:“不怕老,不怕死,就怕病。”
“不怕老,不怕死,就怕病。”這是在“失獨者”之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老了,死了,一了百了,可是病了呢?誰來病床前照料?“失獨者”QQ群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失獨者”要進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院不收,原因是,入院需要作為監(jiān)護人的兒女簽字才能收,沒有子女,找誰簽字?還有“失獨者”因為生病要做手術,一樣面臨無人簽字的尷尬。
最近,武漢一名“失獨者”“寒露”因為脊椎手術無人簽字,病情一拖再拖,在各方壓力之下,最后由居委會的人在手術單上簽了字,可惜手術失敗,“寒露”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這件事在“失獨者”之間引起強烈的反響,很多“失獨者”都在憂心:“寒露”的今天,也許就是我的明天。有人甚至還憂心,自己死后,骨灰都不知道有沒有人來領。
“我生病了怎么辦?”“我怎么養(yǎng)老?”這是擺在“失獨者”面前最迫切的一個問題。另一位來自廣州的“失獨者”網名叫“思洋洋”。今年63歲的她在8年前失去了獨生女。那年女兒才26歲,在廣州一所大學當鋼琴教師,還沒來得及踏入婚姻的殿堂,鮮花般的生命就凋零了。在為了女兒的死與醫(yī)院打了兩年多的官司之后,心力交瘁的“思洋洋”含恨離開了廣州,回到潮州老家。萬幸的是,她在潮州老家還有愿意接納她的親朋好友。
“家里的后生是孝順,可是他們個個都有自己的家庭,兩公婆有四個老人要贍養(yǎng),對我們只怕是有心無力。”顧阿姨說,盡管很多“失獨者”家中都還有后輩,如侄子女、外甥子女、姨生子女等等,但他們畢竟不是法定義務上的監(jiān)護人,也沒有贍養(yǎng)的義務,愿不愿意照顧失獨老人,情況都各不相同。
失獨離鄉(xiāng) “無根”生活
缺失專門的醫(yī)療保障機制,看病報銷要兩頭跑
“就算將來有養(yǎng)老院肯收我,我都不愿意去。”顧阿姨的一句話,讓記者頓時疑惑,去養(yǎng)老院,不是一個很好的出路嗎?顧阿姨苦笑一下,說:“你想想,去養(yǎng)老院的老人,很多都是有子有孫的,逢年過節(jié)不是被子女接回家,就是有兒孫來探望,我們?只能孤零零地看著別人高興,自己傷心掉眼淚,這樣不是更難受嗎?”
顧阿姨的話代表了很多“同命人”的想法,他們渴望一家特殊的養(yǎng)老院,在這個養(yǎng)老院里,都是他們這種“同命人”,互相沒有隔閡。但目前,這只是一個奢望。
有的“失獨者”寧愿背井離鄉(xiāng),做一個“無根”的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孩子走后,夫妻倆就搬了家,有的還搬到另一個城市去,這么做,一來是想離開傷心地,二來是逃避周圍人異樣的目光。在新的環(huán)境里,他們的生活可以不用太壓抑,但他們在那里是“無根”的。
8月10日上午,“失獨者”“萬里馬”夫婦從珠海乘坐城軌來到廣州,此行是來大醫(yī)院看病的。“萬里馬”夫婦原本生活在新疆,在孩子走后,夫妻倆開始像“浮萍”一樣的生活,去這座城市租個房住一下,到那個城市租個房住一下。最后,他們喜歡上了珠海這個可以讓他們身心稍稍放松的地方,他們回到新疆賣掉了房子,帶上所有家當,從最北端來到了最南端的海邊城市定居。
這種看似“灑脫”的生活其實充滿不便。“萬里馬”夫婦是一對老人家,這些年身體不好,看病成了日常生活里重要的事情。但是他們的醫(yī)保在新疆,他們只有每隔一段時間,就拿著一疊厚厚的單據,長途跋涉地回新疆報銷。醫(yī)療問題,也在困擾著這群漸漸老去的“失獨者”。沒有了子女的經濟支援,一旦大病來臨,僅靠那點退休金或社保金,甚至是低保救濟金,恐怕難以應付醫(yī)保報銷外的剩余部分。但是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失獨”群體的醫(yī)療保障機制。
扶助金額 廣州偏低
每月150元,一天才合5塊錢可以做什么?
對于“失獨者”,政府真的是“不聞不問”嗎?其實不然。廣州市對于像顧阿姨這樣的家庭,夫妻每人每月有150塊扶助金的發(fā)放。“還有每年春節(jié)前街道的一次上門慰問,送一袋大米、一罐油之類的。”除此之外呢?顧阿姨搖搖頭,說:“沒有啦,就這么多。”
說到這150塊的領取,顧阿姨回想起來依然很生氣。她清楚地記得,她是2011年8月去街道計生辦提交的申請表。一直等,一直沒有下文,幾次打電話去詢問,只是告訴她還沒有批下來。最后是在今年的2月份,申請了足足半年之后,錢才打到賬上。“并不是這錢有多重要,而是我覺得沒有人重視我們這些人,就給一點扶助金,還要等半年。”顧阿姨說,很多廣州的“同命人”都一致認為,每人每月150塊的扶助金太低了,“每天才5塊錢,5塊錢在廣州可以做什么?買一斤青菜?買兩瓶水?”
顧阿姨告訴記者,她所在的QQ群上曾經有各地的“同命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家都報出自己每個月能拿到扶助金的數額。結果發(fā)現她所在的廣州是最低的,連福建的一些二、三線城市,每個月的扶助金都有400元。有的地方還對這些家庭給一次性的幾千元不等的救助金。“廣州經濟這么發(fā)達,才發(fā)150元,我講出來都覺得丟人。”顧阿姨希望有關部門可以提高這個金額。
除了扶助金相對較低,對“失獨者”在其他方面的幫扶也欠奉,特別是對于當中經濟困難的那部分人。失去獨生女小莙的吳伯告訴記者,他最后一步棋是跟醫(yī)院打官司,可他沒錢請律師,按照規(guī)定,他是低保戶,符合司法援助的條件。“街道的人叫我去區(qū)司法局找人,區(qū)司法局說‘你到市司法局’,那有免費律師,市司法局說‘介紹這個律師給你’,等我找到這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對方說‘我們不可能給你免費打官司的,最少收三千’,這算狗屁司法援助??!”
再生無望 領養(yǎng)不堪
失獨家庭試圖“自救”仍要面對:愿望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正如佛家所言:“色即是空”,一切如浮云,拋開上述種種,“斷后”、“無人送終”……這才是對“失獨者”最致命的打擊,也是令他們對生活失去信心,內心極度空虛的根源??刹豢赡茉僖粋€孩子?愿望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作為第一批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人,他們中大多數人幾乎與共和國同齡。很多人在失去獨生子女之時,已經錯過了生育年齡。按照人口學的理論,女性在49歲以前,都還有生育的可能。顧阿姨今年剛好50歲,“還怎么生?很多姐妹跟我一樣,生不出來了,有的才40多歲就已經絕經了,打擊太大,身體垮了。”QQ群上曾有一位姐妹哭訴,自己已經做了四次試管嬰兒了,都沒有成功,自己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無法生育,可以領養(yǎng)嗎?對于領養(yǎng)一個孩子,很多“失獨者”都曾在群上發(fā)表過意見。當中的大多數人并不接受,有人覺得自己已經無力再將一個孩子養(yǎng)大成人,“我們都要老了,要人照顧了,誰來照顧他?”有人擔心養(yǎng)子女將來對自己不好,也有人害怕厄運會再次降臨到孩子身上,“我們已經傷痕累累了,再有一丁點的打擊,我們就要倒下了。”一位Q友這樣說。
失去了孩子,情感上何去何從?在“失獨家庭”還沒有受到社會各界普遍認識和重視的當下,幾乎沒有人會對他們施以情感上的援手。有兩對夫婦,孩子走后,他們住進了寺廟里,正如其中一位所說,每天看著佛祖,聽著佛經,幫著住持做事,內心才會得到片刻的安寧。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