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養(yǎng)老金水平折射低門檻隱憂
2017-04-04 08:00:01
無憂保


繳費年限和基數以及個人賬戶基金收益率
——“三低”的隱患
主持人:今年以來,持續(xù)攀升的物價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脹預期,讓人們越來越擔心工資收入的購買力。而對于退休人員來說,在物價走高的背景下,很關心自己的養(yǎng)老金水平。
李珍:我國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運行十幾年來,為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通過調研以及定性研究,我現在有一種擔憂,隨著制度的成熟,越來越多的 “中人”和 “新人”進入退休行列,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制度結構和參量對養(yǎng)老金水平的影響作用加深,養(yǎng)老金收入對社平工資替代率會進一步下降。而相當數量的退休人員面對物價上漲,養(yǎng)老收入不足的問題會逐步顯現。
制度規(guī)定繳費工資的下限和上限分別為當地上年社平工資的60%和300%,獲取養(yǎng)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雖然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支撐,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一個事實是:選擇最低繳費基數以及最低繳費年限15年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非正式部門的就業(yè)人員如農民工、靈活就業(yè)人員,不管是企業(yè)還是職工個人,都樂于選擇制度的最低門檻,甚至在正式部門工作的部分參保人員也會做這樣的選擇。
今年是 《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38號文)計發(fā)養(yǎng)老金的第一年,是養(yǎng)老保險制度建立的第15年,也是部分繳費15年且達到退休年齡的 “新人”進入退休狀態(tài)的第一年。按38號文的計發(fā)辦法,基礎養(yǎng)老金更多受個人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的影響,多繳多得、少繳少得。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的水平取決于許多因素,繳費年限、繳費基數、基金收益率以及退休年齡。因為退休年齡與個人賬戶基金的月除數有關,因此,個人賬戶收入影響指標除記息率外,即使不考慮繳費年限和基數,也還有一個月除數的問題。38號文的計發(fā)辦法用了更大的月除數,男性為139個月,女干部為175個月,女性職工為190個月。賬戶積累相同的情況下,退休年齡越低則月除數越大,月除數越大則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越少。按照 《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所有人的月除數為120個月,所以,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相對高一點。因此,在現有制度規(guī)定下,那些選擇最低繳費年限和最低繳費基數的參保者會發(fā)現,他們的養(yǎng)老金收入會不足。
主持人:請解釋一下在您的研究中 “結構和參量”的具體含義。您擔心養(yǎng)老金收入下降的依據是什么?
李珍:制度結構指的是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是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構架,退休后我們從社會統籌部分獲得基礎養(yǎng)老金,從個人賬戶獲得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參量指的是個人賬戶資金的利息率、繳費工資的基數、獲取養(yǎng)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退休年齡和個人賬戶的月除數等。
按照制度規(guī)定,個人賬戶基金的收益率只能按銀行一年期利率記息。個人賬戶基金是長期資金,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當通貨膨脹率高于個人賬戶收益率時,個人賬戶資金是貶值的。如果讓個人賬戶發(fā)揮預期作用,個人賬戶收益率要與工資增長率同步增長才行。但是從1997年-2009年的數據表明,其間社平工資增長率為16%,而同期銀行利息率僅為2.9%。個人賬戶資金的積累相對于快速增長的社平工資會越來越小,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的保障水平也會越來越顯不足。這是我說的制度結構問題。嚴格來說,不是制度結構出了問題,而是個人賬戶收益率低下使退休收入比預期降低而成為問題。
主持人:不斷完善職工參保繳費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說是38號文的主要精神之一。比如,明確基礎養(yǎng)老金的計發(fā)辦法,繳費每滿1年多發(fā)1%,個人賬戶養(yǎng)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fā)月數,目的也是鼓勵職工多積累個人賬戶的資金。您說的這一現象,是否因為激勵效果沒有發(fā)揮出來?
李珍:制度設計的本意是想激勵參保人多繳多得,但效果可能偏離最初的愿望。我們先說基礎養(yǎng)老金?;A養(yǎng)老金是由社會統籌部分發(fā)放的,資金的來源是企業(yè)繳納的費用,受益人是退休人員而義務人則是企業(yè)。如果可以選擇,有多少企業(yè)愿意選擇較大的繳費基數和較長的繳費年限呢?再說,目前的勞動關系下,人員流動性大,很多人與最初的工作單位可能維持不了15年甚至更長的勞動關系就跳槽了。企業(yè)有什么動力為那些不斷流動的員工持續(xù)且高基數繳費?再說個人賬戶,按理說個人賬戶應該足夠激勵參保人多多繳費。但是由于個人賬戶基金的收益率低下,不能保值增值,甚至是貶值,參保人在繳費15年后選擇停止繳費是自然的和理性的一種選擇。相反,對那些低收入人群,停止繳費省下的工資的8%用于即期消費帶來的效用,比以低利率積累的養(yǎng)老金在未來的效用大得多。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賬。
抬高門檻 統賬分離
——“兩難”的選擇
主持人:那么,為解決養(yǎng)老收入有可能不足的問題,您的解決思路是什么?
李珍:調整現有制度的結構和參量。部分人口保障不足是現有制度結構和參量安排的必然結果,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調整制度結構和參量入手。
調整制度結構,提高個人賬戶制度的效率。設計個人賬戶的本意一是激勵勞動者參保,提高制度覆蓋率,一是想通過個人賬戶資金的積累應對老齡化。積累式的個人賬戶有效性的標準就是,資金的收益率能夠趕得上或高于工資增長率,使職工未來養(yǎng)老金的現值會等于或大于繳費費用的現值,且能提供有效的保障水平,這時制度就是有效的;相反,如果賬戶的收益率低于工資增長率,則制度是無效的。收益率與工資增長率之間的差距越大則制度越無效,通俗地說就是個人賬戶上的積累相對于社平工資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不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主持人: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度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保證個人賬戶資金收益率大于工資增長率,是否困難很大?
李珍:從建立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至2009年的數據看,中國工資年均增長率為16%,這就意味著個人賬戶的收益率要達到16%,制度才是有效的,這樣的要求在考慮安全性原則的前提下幾乎是不可及的。在城鎮(zhèn)化完成之前,預測中國經濟將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使強制性養(yǎng)老賬戶成為一個有效的制度。
反觀荷蘭和澳大利亞,職工企業(yè)年金也是積累制的,但這兩個國家經濟發(fā)展是穩(wěn)態(tài),經濟增長率較低,工資增長率不高,在1%-3%之間。因此,個人賬戶資金的收益率高于工資增長率不是件太困難的事。
實踐中,個人賬戶還遠沒有做實,出現了空賬運行。那么,已經做實的資金要不要市場化運營?如果強調資金的名義安全,則只能按目前的政策規(guī)定存銀行買國債,這樣,個人賬戶的收益率肯定不能戰(zhàn)勝工資增長率。如果市場化運營,個人賬戶是個人所有制,誰能對它的投資風險負責又是一個問題。在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和工資高增長是比較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賬戶資金的市場化運營也是非常難以保證效率的。
因此,我主張設立個人賬戶可采取自愿原則。自愿的原則可以使個人工資的8%利用得更加靈活和有效。同時,政府只對社會統籌部分負責,可使政府的責任邊界更清晣。另外,不管個人賬戶是否從基本養(yǎng)老保險中分離出來,相關的市場化運營及其管理制度是必要的。盡管養(yǎng)老基金市場化運營有風險,但這是唯一可能使基金分享經濟發(fā)展成果的辦法。
主持人:除了統賬分離,在制度參量方面,您認為還有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養(yǎng)老金收入?
李珍:首先,我建議提高繳費基數下限。
其次,建議提高最低繳費年限至25年-30年。如果繳費基數為社平工資的100%,繳費年限提高到30年,則僅基礎養(yǎng)老金就可達到社會平均工資的30%。提高最低繳費年限不僅有利于個人養(yǎng)老收入的提高,對制度贍養(yǎng)率的改善和財務平衡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能觀察到的國家中,除美國繳費年限較短外,很多國家規(guī)定都很長,例如法國規(guī)定公務員為37.5年,私人部門的雇員為40年。
再其次,我建議提高退休年齡。提高退休年齡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我們現在必須正視它。中國人口預期壽命從40多歲延長到70多歲,但近60年來退休年齡一直沒有相應提高。提高退休年齡說到底是利益分配的問題,目前對是否提高退休年齡有截然相反的意見。退休年齡高或者是低無所謂對錯,只是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而已。
主持人:廣覆蓋、?;臼俏覈?a href="http://www.kcuv.cn/shebaozhengce/1219044/">社會保險制度堅持的方針,提高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必然會對覆蓋速度產生影響吧?
李珍:基本養(yǎng)老保險 “?;?rdquo;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符合我國基本國情。不過,我們發(fā)現制度在走向廣覆蓋的同時離?;驹絹碓竭h,并且財務的可持續(xù)壓力越來越大。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廣覆蓋和?;疽约翱沙掷m(xù)之間是有沖突的,我認為需要重新選擇。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