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小伊伊捐款到百萬網友拯救“面具娃娃”;從救助玉樹高原孤兒到微博打拐;從尋找“熊貓血”到各種微博尋人啟事……網絡微博正日益展示出強大的“民間力量”。然而隨著這一全新救助平臺的興起,日益增多的救助造假事件也導致微博救助“公信力”的不斷下降。
網絡微博展示平民救助“民間力量”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4.85億,微博用戶突破兩億。這是一個讓國人和世界驚呼的數字,而其展示出的平民救助“民間力量”更讓人們震驚和感動。
“轉發(fā)一次,就捐助一元。”為幫助“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中最后獲救的小女孩項煒伊,珠海政協委員陳利浩在其微博中號召網友關注和幫助小伊伊。24小時內,該微博就被轉發(fā)90余萬次。最終,陳利浩“捐款1072417.20元,以對應小伊伊的獲救時間:7月24日17點20分”。
山西汾陽6歲男孩湘湘不慎被燒成3級重度燒傷,面部被毀容,只能戴著白色面具生活。在得知湘湘因貧困無法進行整形手術后,微博網友發(fā)起總動員,拯救“面具娃娃”。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就為湘湘捐款50多萬元,解決了手術費用問題。
在網絡微博上,這樣的愛心接力每天都在上演,感動也一次次沖擊人們的視線,微博救助顯示出的強大“民間力量”。
網友“項子”說:“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微博卻匯集起了千萬人的愛心,支持這種形式,能夠幫助到以前社會關注不到的弱勢人群”。
山西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劉錦春說,微博救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擴大的效應。它通過網絡媒體,網絡媒介的蝴蝶效應,然后使得這個救助迅速擴大,然后更及時更多人得到幫助,確實展示出了強大的民間救助力量,值得肯定。
造假屢有發(fā)生 微博救助公信力下降
盡管微博作為一種嶄新的救助平臺,表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和社會效果,其積極意義也得到普遍認可。然而,對其公信力網友卻多持懷疑態(tài)度。特別是動輒就公布銀行賬號要求捐款的行為,多數網友都表示“可信度不高”。
網友“晶晶”表示,對于尋人的微博,她一般都會轉發(fā),但如果救助的帖子,要捐錢的話,是否可信不一定。
事實上,網友的疑慮并非沒有根據。小編登陸幾大微博網站發(fā)現,為賺取轉發(fā)量,微博救助造假已非個例,今年以來屢有發(fā)生。
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一條微博稱自己100天大的兒子在事故中喪生,他手上戴的小手鐲不見了,希望網友幫幫尋找。但細心的網友卻發(fā)現,照片中的嬰兒現在已經7個多月了,并沒有遇難。而當網友發(fā)現這則微博是捏造時,已有十幾萬網友進行了轉發(fā),有的網友還匯去了愛心捐款。
無獨有偶,今年初有網友發(fā)布微博稱“農業(yè)大學女生張玲病危,急需RH陰性O型血”,并留下了電話。然而最終被證實是一條虛假的信息。
小編經過調查發(fā)現,這些造假者有的單純惡搞和賺取粉絲數,而有的則是受利益驅使,騙取愛心網友的捐款或將鏈接指向交友和購物網等站,利用網民的關注做商業(yè)廣告。
對此,山西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劉錦春認為,大量虛假救助信息的出現會淹沒真實信息,降低微博救助的效果;同時由于信息本身真假難辨,最終也會降低微博救助的公信力,打擊愛心網友的救助熱情。
國內某知名微博網站編輯李睿強認為,微博能夠在短間內聚集起大量用戶,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虛假救助信息的負面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專家建議問診“微博救助”
采訪中,許多業(yè)內專家認為,微博救助的興起實際上暴露出中國慈善公益事業(yè)存在諸多欠缺和不足,所謂的“救助微平臺”雖然展示出強大的“民間力量”,但只不過是使公眾難以表達和傳遞的愛心得到了釋放,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關鍵是要推動傳統(tǒng)救助體系的完善,開辟多元化的救助渠道。
廈門大學社會學教授鄭啟五說,由于公信力欠缺,微博救助的力量目前仍然過于薄弱和分散,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能借此推動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和改進,微博救助才能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媒體技術與社會研究專家蘇俊斌則認為,微博救助的出現開拓了一種新的救助模式,幫助弱勢群體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來反映他們的訴求。在這其中,政府應該起主導作用,應該更積極主動與各個微博建立聯系,整合微博救助力量,使其成為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的窗口,利用這一平臺發(fā)布和獲取求助信息。
“比如隨手拍解救乞討兒童,就是微博博主與公安部門密切配合,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救助效果。”蘇俊斌說。
對此,山西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劉錦春表示認可。她說,要想減少虛假信息還應該在微博實名認證上有所創(chuàng)新,用戶注冊時可以驗證申請者真實的身份信息,避免“匿名者”效應;同時要加強網絡誠信體系的建設,強化對虛假救助信息的監(jiān)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