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里的孩子或殘疾、或智障,出生不久便被遺棄。來到福利院后,他們都會受到新“媽媽”即保育員無微不至的照顧。9日上午,小編來到市兒童福利院時,十幾名保育員正準(zhǔn)備帶孩子們?nèi)ゼt山鄉(xiāng)的藝博果桑園。
儼然一對母女
在車上,保育員們將身體好點兒的孩子放在座位上,將身體較差或年齡較小的抱在懷里。
一路上,他們時刻留意著孩子們的神情。“這些孩子多數(shù)智障,不舒服也不會說,只能靠保育員細心觀察。”市兒童福利院撫育部一組組長鄧鳳枝說。
到達果桑園后,保育員們帶著孩子們在園內(nèi)采摘玩耍,一個人照看兩三個孩子。大家正玩得高興時,一個五六歲的女孩兒坐在輪椅上哭喊著“媽媽,我要媽媽”。
聽到喊聲,保育員聶秋英立刻拿著剛摘的桑葚跑過來安慰她:“媽媽在這兒,媽媽摘了桑葚給你吃。”
這個女孩叫黨智蓮,是市兒童福利院中為數(shù)不多智力健全的孩子之一。吃著“媽媽”摘的桑葚,小智蓮笑了。那一幕,她們倆儼然一對母女。
她們習(xí)慣付出更多的愛
聶秋英今年48歲,2005年下崗后,恰逢市兒童福利院招聘保育員。
“我也帶過孩子,覺得照料孩子不是啥難事兒,肯定能勝任。”聶秋英說,但是接觸到保育員的工作后,她才知道,要做好這份工作,自己要付出更多。
聶秋英說,福利院的孩子多數(shù)殘疾和智障,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給他們穿衣、喂飯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的孩子嘴不會動,吃飯時要用勺子喂,還要用手活動他們的腮幫子,幫他們咀嚼。
鄧鳳枝說,很多孩子大小便失禁,他們要隨時清洗,保持床單干凈整齊,還要給孩子們翻身以防褥瘡,并時刻觀察孩子們的表情、臉色……“付出更多的愛,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聶秋英說。
她想一直照顧這些孩子
據(jù)了解,黨智蓮之所以一刻也離不開聶秋英,是因為她是聶秋英一手帶大的。
黨智蓮今年5歲,她兩個月大時來到了福利院。“她患有脊膜膨出,被父母遺棄,經(jīng)過手術(shù)才保住了生命,但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聶秋英說,她心疼不已,本能地把小智蓮當(dāng)成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在給小智蓮喂飯、洗澡、換尿布、翻身、按摩時,不斷地對她說話,想讓她有健康的心理;常抱著她到外面看風(fēng)景,防止她目光呆滯;還到圖書室借故事書,給她講故事……
5年來,在聶秋英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下,小智蓮健康成長著。聶秋英說,她會在福利院一直工作下去,一直照顧自己的“孩子”們。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