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如何讓市民更好地享受福利,吳世民提出了通過“增項”、“擴面”、“提標”。
“增項”是指進一步增加福利項目。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設計合理的福利項目,采取津貼加服務的方式,一方面增加津貼項目,界定特殊群體的需求建立多項福利型津貼;另一方面開展多項社會服務,建立服務隊伍并修建各類福利服務設施。
“擴面”是指逐步擴大福利覆蓋人群。一方面,將福利對象由原來的特殊人群、困難人群逐步擴大到普通群眾,將福利服務擴展到流動人口,實現所有社會成員全覆蓋。另一方面,在某一類特定人群中 再擴大范圍,使更多的人分享社會發(fā)展成果。
“提標”是指進一步提高福利標準,一是普遍提高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提高基本生存保障線,建立健全與經濟發(fā)展和物價水平相適應的城鄉(xiāng)社會救助標準動態(tài)調整機制,使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得到適當提高并建立增長的長效機制。三是提高社會福利津貼和補助的標準,具體到每一個福利項目,應根據實際需要,在政府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增長。
“北京市要逐步擴大福利覆蓋人群,將福利對象由原來的特殊人群、困難人群逐步擴大到普通群眾,將福利服務擴展到流動人口,實現所有社會成員全覆蓋。”政協委員、市民政局局長吳世民在提交本次政協會的《關于加快北京市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建議》這一提案中提出,北京市將在“十二五”時期邁進中上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全國率先創(chuàng)建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體系。
吳世民說,目前北京市人均GDP超1萬美元,達到了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按照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路徑,這個階段到了發(fā)展社會福利的時候;而且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群眾對共享發(fā)展成果的要求和愿望更加迫切。建設適度普惠福利體系,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更加公平地享有改革發(fā)展成果。
標簽: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