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 我愿付出
她曾經(jīng)是一個時代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楷模,她曾經(jīng)是一個時代年輕人的偶像。
因患脊髓血管瘤而高位截癱,她在輪椅上一坐就是四五十載。
她是作家,擁有優(yōu)美的文筆和睿智的才思,出版了許多書籍。
她是孜孜不倦的求學者,自學完成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還習得多門外語,攻讀了哲學碩士學位。
人們說,她是新雷鋒,是保爾·柯察金。她說,自己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
她行走世界,在異國他鄉(xiāng)走走停停,記錄著外面殘疾人的世界。
她是追求時尚的潮人,有自己的博客,并辛勤耕耘著,去年她還報名學車,并有望成為國內(nèi)首批拿到駕照的雙下肢殘疾人。
她名噪中華,在她身上始終閃著聚光燈的光束,她是中國殘聯(lián)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她的名字曾躺在幾代人的課本里——她就是張海迪。
雖然這幾天身體狀況不佳,但在來杭參加第八屆全國殘運會的間隙,張海迪還是面帶微笑接受了小編的獨家專訪。
在最痛的時候,她也有燦爛的笑臉
清晨的杭州飄滿了露珠的晨香,張海迪穿著白襯衫,套著一件深綠色西裝,锃亮的皮鞋,挺拔的上身,頭發(fā)依舊是那卷卷的模樣,神清氣爽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線中。
剛剛出席了全國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的開幕式,剛剛為殘疾人兄弟姐妹們加過油,不管是不是已經(jīng)很疲勞,她的臉上始終掛滿笑容。
她親切地把小編喚作“孩子”,她的微笑很動人,能夠感染到身邊的人。作為她的“孩子”,看著曾經(jīng)課本里的英雄楷模就這么親切溫柔地坐在自己身邊,細柔的話語,讓人沉浸在她那溫暖又堅毅的守護力量中。
總覺得,她的生活是充滿陽光與希望的,沒有絲毫的埋怨。她始終在詩意地活著。她的字,她的畫,充滿了浪漫的香味。她用作品,把人世間的快樂,彌散開來,驅(qū)趕痛苦。
但是,誰都知道,任何一件細小的事情對于行動不便的她而言,都是充滿著痛苦的,但是她從來沒有被擊倒,反而一直堅挺地坐在那里,很挺拔,很精神。
小編:您是怎么做到笑對人生的?
海迪:殘疾人這個詞匯疊加著無數(shù)的痛苦和不幸。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60多億人口,其中有6億多殘疾人,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包含著非常復雜的內(nèi)容。生命殘缺的原因是復雜的,有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遺傳的原因,還有很多未知的原因。殘缺是人類進化和發(fā)展的必然代價,因此,殘疾人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痛苦,一些殘疾人還因為社會原因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其實,一個人無論是健全還是殘疾,生命的本質(zhì)都是高貴的,都應該享有陽光,空氣和水。
世界上有哭泣和悲傷,也有歡樂和幸福,所有這一切都是由生命來感受和品嘗的。生命的形態(tài)總是不完整的,這種不完整性是人類進化的必然,不完整促使人們認識完整,并且為美好的生命前景做不懈的努力。痛苦是幸福的比照。殘疾人承受的痛苦讓人們看到了什么是幸福、自由和健康。因此,我對那些忍受殘疾之痛,而依然能面帶微笑生活的兄弟姐妹始終懷有深切的同情和敬意。
小編:您現(xiàn)在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海迪:我希望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能讓殘疾人和全體人民一起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國有8300多萬殘疾人,涉及2.6億家庭人口,這是一個數(shù)字龐大的弱勢群體,讓這么多殘疾人都過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使殘疾人基本生活、醫(yī)療、康復、教育、就業(yè)、文化體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我覺得對城鄉(xiāng)貧困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讓殘疾人都能微笑地面對生活。
無論怎樣困難,都要堅守希望
她的作品感動了一代人為理想而奮斗,她希望在文學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至今仍然筆耕不輟。
3年前,張海迪擔任中國殘聯(lián)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她的身份里,再添了“主席”二字。重責在身,留給自己的時間更少了,但她依然堅持寫作和翻譯,勤奮的人總會擠出時間學習。今年,人民文學社出版了她的《海迪自選集》六卷本,并出了她翻譯的兒童長篇小說。因為她認為,只要熱愛,從作家到殘疾人工作者的轉換就不矛盾。
有了殘聯(lián)工作者的身份,需要她走過很多地方,去調(diào)研,去發(fā)現(xiàn),才能知道殘疾人生存與發(fā)展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
她去過偏遠的農(nóng)村,新興的城市和社區(qū),殘疾人庇護工廠,殘疾人康復中心,精神病安養(yǎng)院和殘疾人托養(yǎng)站……只要有殘疾人在的地方,她都一定盡力親自去踏一遍那里的土壤,撫摸那里的河水。
小編:您如何把握從作家張海迪到殘聯(lián)主席張海迪的角色轉變?
海迪:我想,無論做一個作家,還是一個殘疾人工作者,我始終恪守著一條準則,那就是無論做什么,都要做好,當作家就要當一個好作家,為讀者奉獻美好的精神產(chǎn)品。到了中國殘聯(lián),我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官員,中國殘聯(lián)是一個人民團體,我只是一個殘疾人工作者,中國殘聯(lián)承載著“代表、服務、管理”的職能,要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而不能有衙門作風,脫離群眾。我更要對殘疾人有親切的感情,要站在殘疾人的立場上,體會他們的困難,幫助他們。
小編:您能給殘疾人朋友說些心里話嗎?
海迪:對殘疾人兄弟姐妹,我最想說的是,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中,都要堅守希望,堅持奮斗的精神。有能力的殘疾人要勇于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生活。要相信,只要努力,生活一定會好起來。
我小時候見到的盲人,他們只是拄著一根竹棍,探索著向前走。那時候我所見到的肢殘人,幾乎都拄著破舊的木拐杖。還有我見到的一些聾啞人,他們都在聾啞拔絲廠從事體力勞動,很多人都沒能受到系統(tǒng)優(yōu)良的教育。我那時想上學,可學校明確地表示,不接受像我這樣的脊髓損傷的孩子。在那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殘疾人兄弟姐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但是殘疾人心里卻閃著希望的光芒,哪怕是微弱的光。1985年秋天,我見到了20多位殘疾朋友,他們不是坐火車,也不是坐汽車,而是用自己的雙手搖著老式的輪椅,一路風餐露宿,經(jīng)過29天的艱苦旅程來到北京!當我見到他們的時候,看到他們的雙手全都磨起了血泡,臉上也被太陽曬得脫了皮,我被他們頑強的精神感動了。從此,我也記住了他們堅定的目光?,F(xiàn)在,他們中的幾位常駕駛自己的手動汽車來北京。所以我說,只要努力,夢想就一定能實現(xiàn)!當然,對于重癥的殘疾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讓他們也能體面而自尊地生活。
用生命的光和熱,鼓舞同胞
她的生命總是帶給世人不斷的驚喜。她說這些追求生命美好的事情是一種執(zhí)著,而不是浪漫,更是一種大理想。
在2004年的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張海迪提交了《關于殘疾人駕駛汽車的提案》,并且自己也堅持學習開車。她說,自己去日本、韓國的時候,有時就是殘疾人為她開車。當時的她感慨萬千。她走過歐洲許多國家,拍攝回了很多國外無障礙衛(wèi)生間設施的照片,她總是用心在記錄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每一點滴,也在推動中國殘障事業(yè)的發(fā)展。
小編:您到殘聯(lián)工作后走了那么多地方,有什么感受嗎?
海迪:無論是農(nóng)村還是城市,一些殘疾人家庭生活還十分困難,他們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nèi)ソ鉀Q,一些殘疾人家庭生活水平還很低,特別是一些重癥殘疾人的生活還相當困難。我總是記著一些殘疾孩子渴望的眼神,還有他們親人的眼淚。我不能讓這些痛苦的生命感到孤獨,更不能讓他們感到被歧視,被冷落,這正是我必須努力工作的動力。
殘疾人工作者要加強學習,善于學習,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殘疾人的痛苦和需求,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殘疾是生命科學的內(nèi)容,做好殘疾人工作需要投入感情和愛的精神,也要學習與生命有關的知識,還要加強理論修養(yǎng),深入殘疾人中間,傾聽他們的聲音,掌握真實情況。殘疾人工作者更應該克己奉公,謙虛謹慎,要真正將心比心,把殘疾人當兄弟姐妹,當成自己的親人,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全心全意地幫助他們。
小編:您現(xiàn)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問題?
海迪:我當年的碩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那時候我不知道很多年之后會到中國殘聯(lián)工作,但是作為一個承受殘疾之痛的人,我常思考殘疾人問題。
殘疾不是哪一個人的痛苦,而是人類的痛苦之一。殘疾人問題說到底,還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正是一部分人對殘疾人的歧視、偏見和排斥的存在,才使人的殘疾成了問題。殘疾不僅是生命個體的健康問題,更是一個有關人的尊嚴,公正和進步的社會問題。對殘疾人問題認識的深入意味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通過對殘疾人問題的研究,我們會更好地認識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創(chuàng)造符合人的生命多樣性的生存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