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的眼里,他是孝順的兒子;在孩子們的心里,他是可親的爸爸。
23年來,他精心守護著福利院每一位老人,悉心呵護著一個個孤兒,讓老人安度晚年,讓孩子們快樂成長。
他就是酒泉市社會福利院院長田斌,一名樂于奉獻的共產(chǎn)黨員。
走進酒泉市社會福利院,綠樹成蔭,花開滿院。老人們有的在樹蔭下打牌,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鍛煉,幾位閑不住的老人則在菜地里除草。老人們說說笑笑,氣色不錯。
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被老人們稱為“里面像賓館,外面像花園”的“家”,在田斌剛到時,卻是一幅破舊的景象。建在戈壁灘上的平房年久失修,更讓田斌心涼的是老人們不信任的眼光。
面對如此景象,田斌沉默了,他想退卻,但想到來時領導的囑托:“你在部隊干過,又是黨員,相信你能當好福利院院長。”戰(zhàn)士不能在戰(zhàn)場上當逃兵,黨員更不能在困難面前退縮,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nèi),改變福利院的面貌。
上世紀90年代初,財政撥給福利院供養(yǎng)人員的生活費十分有限。為了改善老人們的生活,田斌決定在福利院空閑的土地上種菜。福利院建在戈壁灘上,要種菜,就要換土。田斌騎著自行車跑遍了酒泉縣城所有的建筑工地,請求把基建挖出的土無償拉到福利院。田斌的誠心和無私感動了建筑工地的老板,一車車土拉到了福利院。在田斌和老人們共同努力下,福利院有了5畝菜地。老人們夏秋兩季吃上了新鮮菜。田斌又想到了搞養(yǎng)殖,籌集資金買來了羊、牛、豬,搞起設施養(yǎng)殖。如今,福利院的養(yǎng)殖小區(qū)里,一年可出欄豬20頭、羊70只、牛12頭,不僅使福利院的老人孩子餐餐有肉,還能創(chuàng)收3萬多元,用于改善福利院的條件。
為徹底改變福利院面貌,田斌四處奔走,積極主動到上級民政部門和其他單位爭取資金支持。在省、市、區(qū)民政部門的支持下,經(jīng)過田斌近6年的不懈努力和爭取,2007年福利院籌資580萬元,新建集養(yǎng)老、救孤等功能為一體的社會福利院綜合大樓。為了讓老人和孩子們早日住上干凈、寬敞的大樓,田斌起早貪黑,整天在工地上忙碌。2008年6月,綜合大樓落成,福利院舊貌換新顏,老人和孩子們住上了三人一間的賓館式房間,室內(nèi)窗明幾凈,衣櫥、電視、桌椅、衛(wèi)生設施齊全。
作為院長,田斌始終以保姆的角色出現(xiàn)。福利院的老人們說,田斌悉心照料他們的事多得說不完。
今年76歲的高有榮老人是2005年進入福利院的。由于多年的獨居,高有榮性格孤僻,到福利院后,也不愿和別人打交道。田斌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找老人談心聊天,并組織其他老人和高有榮打牌下棋。每當高有榮生病的時候,田斌總是噓寒問暖,親自送飯到床前。在田斌的愛心溫暖下,高有榮的性格逐漸變得開朗了,和福利院的老人孩子們有說有笑,老人動情地對小編說:“就是自己的親兒子,也沒有田斌這樣知冷知熱。”
去年過世的八旬老人薛英蘭,患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田斌像照顧自己的母親一樣,照顧薛英蘭的事。天氣晴朗的日子,田斌總要扶老人出去曬太陽,過兩三天,田斌就給老人梳頭、擦洗身子。老人臨終前,緊緊拉住田斌的手不放。老人去世后,田斌親自為老人穿衣美容,為老人送行。
田斌說:“23年來,我送走的老人已有190位,每位臨終前的老人我都守候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感受到和有兒有女一樣的親情。”
福利院供養(yǎng)的殘疾和智障兒童剛進院的時候,年齡最大的只有6歲,最小的出生才十幾天。田斌說:“這些身體有殘疾和智障的兒童更讓人放心不下。”
1998年3月26日,福利院接收到一個出生只有半個月的男嬰,是因患先天性白化病遭遺棄的。田斌像父親一樣關愛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拉扯大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田斌給孩子起名叫福祥。不管刮風下雨,他都親自接送孩子上學,連學校門口修自行車的老大爺都說:你咋這么操心呢?又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田斌說:“雖然他不是我親生的,但我要讓孩子感受到父親般的溫暖。”
23年來,田斌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福利院老人和孩子們的身上,每逢過年過節(jié),他總是和老人、孩子們在一起。田斌的父親患心臟病住院期間,他只是抽時間去看看。兩個妹妹知道福利院離不開他,就主動承擔了照顧老人的義務,直到父親去世,田斌只陪了有數(shù)的幾個夜晚。
就這樣,田斌用赤誠的胸懷和無私的大愛,譜寫著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
標簽: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