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媒體對保險的報道,指向只有一個:保險的功能在于保障,買保險應當注重保障功能。這句話本無差錯——光看“保險”二字便可知其內(nèi)涵是“保障”,所以記者們這么說是高明的;不過這句話也無意義,看句子主干就是“保險”是“保障”,頂多是同語反復。
這句話的無意義還在于,在市場上分紅險保費收入占壽險70%以上的份額,分紅險、萬能險都穿上“理財賬戶”的馬甲,保險公司將銀行利率作為自己比拼對象的情況下反復啰嗦“保險”是“保障”,就像是高喊了N遍的口號標語,已經(jīng)不能讓投保人心中泛起一絲漣漪。
如果要給保險一個本質,那無疑是保障。不過保險已經(jīng)穿上了太多投資品的馬甲,正如李宇春的本質是個女人,不過大家都喊她“春哥”。究竟是本質重要,還是外表更重要?
根據(jù)各家保險公司公布的萬能險的結算利率(結算利率不等于萬能險收益),目前都在4%左右,翻閱平安人壽、中國人壽(601628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等公司網(wǎng)站無一例外沒有公布分紅險收益率,不過保險公司的官方說法都在6%到8%之間。涉“?!辈簧畹挠浾叨纺懽鰝€假設:如果這筆錢長期不用,買保險似乎確實比存銀行更有收獲。
不過,還是讓我們脫掉馬甲再看看。
現(xiàn)實一:記者手上有一份正在熱銷的分紅險的投資建議書,投保人分五年繳納10萬元保費,保險建議書寫明在第57年的“生存總利益”是64萬多,看上去非常誘人。不過好事的記者又計算了10萬元存銀行,按照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3.6%計算,57年后,計算復利總收益為75萬元。
現(xiàn)實二:出于貨比三家的心理,投保人總會在投保前先比較幾家的產(chǎn)品。不過事實是各種產(chǎn)品或是在保障的條款上,或是在利益分配的方法上有差異,很難簡單比較。一位保險設計負責人說:“同時期的產(chǎn)品,肯定會有設計上的差別,投保人一般不可能簡單辨別出優(yōu)劣?!边@點也可以理解,要對比3元一斤的蘋果和4元一斤的有什么差異本來就是一件難事。
現(xiàn)實三:那些強調收益的保險往往是壽險產(chǎn)品,一旦購買就意味著投保人要到離開世界的那一天才能與保險公司最終了結。投保人的錢可能要在保險公司放幾十年,而未來的錢換算到現(xiàn)在到底價值多少,往往要計算折現(xiàn)??鄲赖氖菍τ诒kU這類年份過陳的產(chǎn)品,就連保險業(yè)內(nèi)也很吃力:“我們可以根據(jù)近幾年的利率水平,預估一個貼現(xiàn)率。不過這個時間太長,很難精確計算?!?/p>
結果,也許是保險的馬甲太多,脫起來太復雜,對于要應對這個頭疼問題的投保人來說,現(xiàn)實的記者還要說那句“保險的本質是保障,要注重保險的保障功能”。
標簽: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