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到期去取錢,還真不知道我的5萬元存款變成了保險單?!?月11日晚,70多歲的退休教師胡某向本報投訴,稱自己被“忽悠”了三年。更令她氣憤的是,“當時推薦的5.77%回報率,根本不存在?!?/p>
而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給出的答復耐人尋味:“我們有很多條款,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懂的。就象法律條文一樣,要是都能看懂,那不是人人都可以當律師了?!滨柢E:到期存款卻卻是一張保險單
胡奶奶回憶說,3年前,她和老伴到一家銀行想存5萬元,定期3年。當時營業(yè)員向她們推薦一種華安理財?shù)谋kU,“回報率可達5.77%,比普通定期存款高,三年的利息能多960元?!焙棠逃X得很劃算,“當時沒多想就填了一張單子,簽了字”,把5萬元都存了進去。
前些天,眼瞅著3年期限已到,胡奶奶到銀行取錢。卻被告知,當初她存的錢,已經被劃轉到保險公司名下?!拔覀兏静欢kU,在銀行存錢怎么和保險扯上了關系?”胡奶奶蒙了,她周圍還有很多親戚朋友在銀行像她一樣存了錢,難道大家一直都在“存保險”?
直到向本報投訴時,她都沒弄明白,在三年前,實際上她是拿5萬元,在銀行窗口買了保險公司一種3年期的保險產品,這是銀行和保險公司聯(lián)手銷售的銀保產品。調查:糊里糊涂的保單和收益
7月12日一早,記者來到胡奶奶的住處了解情況。他向記者出示了一份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以下簡稱“華安保險”)的保險單和營業(yè)員手寫的收益利息單。
保險單上顯示,保險項目為“華安金龍收益聯(lián)動型三年綜合保險”壹份伍萬元,投保人是汪某(注:胡奶奶老伴)。記者在保險單的重要提示欄看到,第五、六、七項條款字體小,“本產品年回報率為5.77%。如遇央行調息,年回報率仍將依據(jù)條款和前述讓利原”,到這里卻沒了“下文”。
在胡奶奶看來,“這么小的提示竟然還不完整,既然有這樣的條文,怎么兌不了現(xiàn),這不明顯在忽悠人嘛!”
“存的是定期,可收益怎么成了分時間段來計算?”面對華安保險提供的滿期給付收益表,胡奶奶更加疑惑,“還第一次聽說這樣的事情?!?/p>
記者在這份收益表上看到,胡奶奶的收益分10個時間段進行計算,央行每次調息收益率,收益也做了相應調整。收益表顯示,加上保底收益,胡奶奶的綜合收益為5945.68元。
“在收益單上找了半天,也沒見到‘回報率5.77%’字樣?!焙棠虤鈶嵉馗嬖V記者,“與當初推薦的收益,整整差了2000多塊錢?!便y行:錢已轉到客戶存折上
在胡奶奶的一再要求下,銀行已將錢轉到了她的存折上。12日上午,記者陪同胡奶奶來到銀行,她在營業(yè)窗口取回了本金。
“我們業(yè)務員確實有責任,沒有向客戶解釋清楚?!便y行營業(yè)部的繆副主任承認了工作人員辦理業(yè)務時的不到位,并表示已與保險公司進行了溝通,“對方將會計算并給付老人的收益?!?/p>
保險公司:“條款很多,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懂”
當天,胡奶奶接到華安保險工作人員的電話,“對方在給付收益款的同時,口頭承諾以2000元作為補償?!?/p>
“享受5.77%收益的時間只有短短90天,有666天的收益卻是3.7%。”胡奶奶對華安保險的處理“并沒有表態(tài)”。胡奶奶始終不明白“收益到底依據(jù)什么計算的?!倍鴮Ψ秸f“答應補償2000元錢,沒受損失不就行了?!?/p>
帶著胡奶奶的疑惑,7月13日,記者向華安保險進行了咨詢,一位汪姓工作人員的解釋耐人尋味“我們有很多條款,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懂的。就象法律條文一樣,要是都能看懂,豈不是人人都可以當律師了?!?/p>
而對于收益如何計算,該工作人員并沒有做出具體解釋,“我在外地出差,回來再說?!睂Ψ搅粢幌吕碡旊U應對小組的電話,記者多次撥打,一直無人接聽。
監(jiān)管部門:不要盲目相信保險推銷
針對胡奶奶存單變保單的蹊蹺事,7月13日,記者分別向省銀監(jiān)局、省保監(jiān)局和省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裁決委員會進行了咨詢。
省銀監(jiān)局投訴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客戶在銀行簽署任何單據(jù),都要認真看清楚,所簽單子是保險單還是存款單。同時銀行有義務向客戶提示風險,否則就違規(guī)。”
省保監(jiān)局信訪科工作人員認為,在向顧客推薦保險時首先必須說清存在的風險,還要通過書面的形式寫明相關的細節(jié)和規(guī)定?!坝邢嚓P證據(jù)的話,我們會及時處理?!?/p>
省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工作人員表示,類似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消費者可以進行投訴。
近年來,隨著商業(yè)銀行代理保險業(yè)務迅猛發(fā)展,相關的消費糾紛和消費者投訴明顯增加。據(jù)了解,省消協(xié)曾發(fā)布今年第1號消費警示:謹防存單變保險。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銀行保險銷售人員片面夸大保險產品的收益,隱瞞保險產品相關風險或不利方面;二是銀行保險銷售人員隱瞞保險性質,對消費者謊稱是存款送保險,或者直接說是存款;三是利用消費者對銀行工作人員的信任,推銷銀行保險產品,誤導消費者。
監(jiān)管部門有關工作人員提醒大家,買投資型保險不能等同于存款,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已不適合投保的人群,不要盲目相信保險推銷人員的推銷,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投資風險有哪些,這樣才能正確理財。
標簽: 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