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資訊:最近,三條與人口相關的新聞引人關注:一是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6》顯示,2015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47;二是據衛(wèi)計委發(fā)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6》顯示,1980年以來,東三省小學在校生數量減少超800萬;三是湖北省宜昌市為實施“全面二孩”致信全市機關事業(yè)單位黨團員,但公開信一出來就深陷輿論漩渦。不難發(fā)現,全國人口增長放緩,一些地方生育率趨低,人口增長停滯甚至負增長已經成為發(fā)展掣肘之一。相應地,全社會的心態(tài)也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
1.047,讓不少人震驚,這意味著一對夫妻只生了1個小孩,遠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有人質疑“全國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的抽樣準確性,因為與計生委數據出入不小,但即使只看趨勢,生育意愿的下降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前人們講“三十而立”“壯而有室”,生育,是作為社會人的開始,但現在卻變成了一種結果。有人笑談,沒車沒房沒戶口,不敢生;沒幾十萬年薪,不好養(yǎng)。最后,物質條件充盈了,思想準備到位了,卻過了最佳生育年齡。扭轉這一局面,單靠長輩的耳邊風是不夠的,光靠政策放開似乎也不夠,關鍵要在宏觀政策供給上形成合力,給予生育更多的激勵與關懷。
“關懷”二字切中要害,關懷意味著政策不只是將人口當作紅利,也要學會“返利”。從發(fā)達國家普遍經驗看,“生生不息”的時代過去了,少子化是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調整生育政策無意義。中國能否跨越“低生育陷阱”,恐怕還要靠政策全面持續(xù)的對接與關懷。比如,為獲得一個“二孩指標”,有銀行的職員竟要排隊好幾年,其中顯現出單位用人無奈與個人職場壓力,如果沒有實質性調和手段,生育積極性只會在無形中被挫傷。
人口從來都是增長的核心命題,但當我們談人口紅利時,也不單單指向人口規(guī)模。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后勁,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對發(fā)展中國家而言,問題不是生育率太低,而是如何培育吸附更優(yōu)秀的人才。其實,人口政策從重“量”轉向重“質”,同樣會激發(fā)人口紅利。如果人口結構之變能形成倒逼機制,促使我們從重物輕人式的投資轉向投資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從重數量輕技能的人才培養(yǎng)轉向重視勞動者能力建設,就能鍛造出一支適應產業(yè)結構變化的勞動者隊伍,為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
人口數量與人口質量,辨析很多年了,其實圍繞人口增長的張力可以總結出不少,以至于有人說理解了人口問題也就理解了中國。你看,計劃生育依然是基本國策,但勞動力短缺、失獨家庭風險、老齡社會危機、城市競爭力衰退也因之而起。從區(qū)域差異看,特大城市疏解人口的壓力很突出,但諸如東北等地防止人口負增長的焦慮也已出現。我們的人口政策怎樣更加完善?需要有差異化的人口政策嗎?各種爭論還很多。
歸根到底,生兒育女是夫妻的事、家庭的事,也是社會的事、國家的事。生育管理是一門與歷史有關,更關系未來發(fā)展的科學,需要全面提升各環(huán)節(jié)的治理和服務水平。除了簡化手續(xù),更要在產假制度、津貼制度、工作安排以及托育服務等方面及時調整、做出傾斜,最大限度消除人們對生育的抵觸心理。一方面,要補齊短板,最大限度滿足新增的公共服務需求;另一方面,要管控好可能出現的風險,加強出生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防止出生人口大幅波動。管理與激勵雙管齊下,才能把好事辦出好效果。
還沒有繳納五險一金?沒關系,很簡單,找無憂保咯!作為你的掌上社保管家,無憂?,F已覆蓋全國80城!關注微信公眾號“無憂保”,3分鐘搞定你的社保繳納問題?,F在我們正在招城市代理,社保服務費每單最高享受60%永久返傭3000億藍海市場等待你挖掘。加入QQ群:248069515,客服熱線:400-111-8900。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