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妻子李梅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這讓36歲的夫妻倆興奮不已,接下來,王東開始為即將誕生的寶寶奔波辦理生育證。本以為像是結婚登記一樣簡單的事情,王東和妻子卻費盡了周折,帶著各種證件奔波在河北和北京兩地,等到拿到孩子的《生育服務證》時,孩子已經(jīng)快出生了。
按計劃進行生育,按說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并做好各種服務,可是正常辦理證,從發(fā)現(xiàn)懷孕始到胎兒快出生,“蓋章、簽字40多個;接觸單位10多個;接觸工作人員60人;耗費時間兩個月;花費人民幣800多元”費了千辛萬苦才辦下來,此種“馬拉松”似的辦證,讓人如何受得了?
此種辦證“難產(chǎn)”,不是個別,而是一種普遍。有人歸結為日益增長的流動人口遇到的問題,誠然,夫妻雙方不在本地,或者有一方不在本地,要證明其是否能生育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可是流動人口問題不是現(xiàn)在就有,早就存在,為何一直沒有解決?再則,要求到原籍開證明也不現(xiàn)實,有的未成年就離開,有的上大學就離開,還有的沒有結婚就離開,此種證明叫原籍辦理部門怎么開?讓人如何去適從?
辦理生育證,一般來說就是辦理第一胎準生證,其實無須那么多繁雜的手續(xù),以本人想象,當?shù)赜嘘P部門只要收到生育申請后,“公對公”向戶口所在地發(fā)公函,以此證實,如此既省了辦理者的麻煩,又能防止假冒的“蘿卜章”;再省事的是,叫申請者到指定醫(yī)院做個B超,是否是第一胎一看就知道,根本無須到處求爺爺告奶奶。此種問題的出現(xiàn),不是什么制度沒有規(guī)定,也不是流動人口日益增多的問題,而是服務嚴重缺位。
12下一頁 |
標簽: 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