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底新聞大事頻發(fā)的時候,有一條新聞險些被人們忽略掉了:從元旦起,北京市生育保險將正式取消戶籍限制,非京籍職工也可以享受生育津貼和生育醫(yī)療待遇。
還沒有面臨生育問題的年輕人,大概對這條新聞沒什么感覺,但對于那些曾經(jīng)歷過生育,且因為保險缺失而感受過歧視和屈辱的人們,一定對這項姍姍來遲的政策感慨良多。這項政策會改變多少人的生活呢?官方估計,400萬。
我和我絕大多數(shù)同事的家庭,都是這400萬中的一員。實話實說,就生育這件事來說,幾千甚至上萬元的醫(yī)療費,本不算多重的負擔(dān),但一直以來我們對生育險的缺失耿耿于懷,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差別對待":同樣繳稅,沒理由因戶籍而差別對待。何況,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負責(zé)繳納保險費,職工不繳納,既然如此,企業(yè)更沒有必要在一個單位里搞差別對待。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為這項糾偏政策的出臺,予以肯定和贊許。
有了這項政策,想必很多懷揣夢想在大城市里辛苦打拼的年輕人,不會再為回老家生孩子還是留在城里生而苦惱,那些因為擔(dān)心生活壓力而對生育望而生畏的人也可以稍稍釋然一些。如果說政府的首要任務(wù)是解決民生問題,那生兒育女大概是第一民生,如果年輕人連生育都不敢了,那大概是對未來所有的希望都泯滅的時刻。因此,我愿意把這項政策看作是一項事關(guān)基本民生的重要舉措,是關(guān)乎社會基本公平和年輕人夢想的公共政策。
那么,這項民生事業(yè),在全國的情況又如何呢?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xié)委員洪天慧公布了一組數(shù)據(jù):2009年,全國僅有174萬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險待遇,與當年全國參加生育保險的1億職工人數(shù)相比,僅占不到2%;與每年全國1600萬出生人口相比,僅占10%左右。
123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