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農民安居樂業(yè)、老有所養(yǎng),備受關注。自去年,成都邛崍市固驛鎮(zhèn)仁壽村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的試點,探索農村養(yǎng)老方式轉型,由依靠子女的家庭自助型,向依托土地流轉金、靠集體靠政府的共濟型養(yǎng)老模式轉變。全新模式引來國家領導人調研,也引來中央電視臺關注……
土地集約化前后的賬本
初冬時分,暖陽高掛,80歲的余福珍正在自家門前曬太陽。去年7月,她參加了仁壽村試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保”。自第二個月起,連續(xù)1年多,她每月都能領到110多元養(yǎng)老金。
距離邛崍市區(qū)11公里的仁壽村,農民經濟收入來源于種植業(yè)和勞務輸出。在2000多人的勞動力中,1400多人外出務工,倒貼錢請人種莊稼以免撂荒的土地竟有400多畝,糧食增收成了老大難。2006年,這里被成都市確定為優(yōu)質糧食生產集體化集約化經營綜合試點區(qū),實施糧食生產“規(guī)?;⒓w化、集約化、標準化、社會化、品牌化”生產。
村民宋守君家共有6畝多土地。剛開始推行土地流轉時,村干部來做工作,她怎么都不答應。后來,聽說土地流轉到公司后,可以旱澇保收分到400公斤稻谷,她暗暗算了一筆賬———如果自己種田,一畝田大春能產500公斤左右稻谷,但得自己買種子、肥料,投入人力,現(xiàn)在把土地交給公司,便可以直接保底分到400公斤稻谷。這筆賬一算,她爽快地答應了。最終他們一家共流轉6畝多的田,現(xiàn)在每年可以拿到按2500多公斤稻谷的市價折算的現(xiàn)金。
12下一頁 |
標簽: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