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湖縣城近湖街道先鋒社區(qū),有一位名叫朱云芬的中年婦女創(chuàng)辦了“家有爸媽智慧養(yǎng)老中心”,半年多時間,到該中心享受智慧養(yǎng)老服務的老人已有200多人次。這個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智慧養(yǎng)老服務的民建公助中心,每天都吸引來自市內外眾多業(yè)內人士學習觀摩。近日,筆者到該中心探訪,現場領略了該中心開展智慧養(yǎng)老的點點滴滴。
一塊“手表”讓老人與家人隨時通話
家住管舍小區(qū)的73歲老人鄭偉仁五六年前做了心臟支架手術,四個子女都在縣外工作。三個月前,他從中心領取了一塊功能奇特的“手表”。7月10日,“手表”上突然反映老人心律猛增到“156”,工作人員從平臺上檢索到這一超過正常人二倍以上的數據,頓感老人狀態(tài)危急,隨即上門探訪,并把“情況”迅速反饋到“120”平臺,醫(yī)護人員第一時間趕到老人家中,經尋診,得知老人系近日飲酒過量,隨即指導其調整飲食,減少運動量,經過兩天調理,老人的心律下降到70以下。遠在千里外的兒子得知老人的情況想要立刻趕回家中時,老人通過戴在手上的這塊“手表”與兒子通電話:“伢子,放心,現在心律已正常了!”
在建湖縣家有爸媽養(yǎng)老中心,每個老人的手上都戴著這塊“手表”,這塊“表”看似很普通,其實是一個app系統,它不僅具有通話功能,還能隨時監(jiān)測老人的心律、脈膊、血壓、血糖、肺活量等八項功能數據,通過一端連接的總部后臺進行系統軟件自理、數據分析、結合健康檔案形成大綜合數據,并將分析結果同步傳輸到另一端的老人子女的手機上,便于子女及時掌握到老人的健康狀況,適時對老人進行治療。
定位預警 讓老人永遠“走不丟”
腦梗、癡呆是老年人?;嫉募膊?,患病老人因大腦神經系統出了“故障”,一旦走失,子女們很容易驚慌失措,摸不著邊際。如何讓他們“走不丟”?建湖縣“家有爸媽智慧養(yǎng)老中心”為每個老人設置了“定位預警”裝置,把老人的行蹤牢牢管控在中心的平臺上,實行24小時跟蹤監(jiān)控,老人無論是白天在野外活動,還是夜間休息,從平臺上就能知曉老人的現時狀態(tài),子女們更不會擔心老年人“走丟了”。
家住管舍小區(qū)的黃先生,其父親幾年前得了老年癡呆,過去小兩口上班都把老人“鎖”在屋內,擔心老人隨便亂跑走丟了,自從中心為老人安裝了“定位預警”,子女們就把老人“解放”了出來,即使老人有了“情況”,黃先生小兩口馬上就知曉了老人的現在位置。黃先生高興地說:“定位預警,適時監(jiān)控真解了我們的心頭之‘結’?!?/p>
“線上線下”讓老人更方便
線上連接數據,線下開展服務,“家有爸媽智慧養(yǎng)老中心”一方面通過實體檢測、理療康復等設備全方位保護老人身體健康,一方面在生活起居、休閑娛樂上為老人提供定單式服務,通過“線上線下”有機融合,讓老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正如中心負責人朱云芳所說,辦智慧養(yǎng)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互聯網+”將政府、醫(yī)療機構、個人和家庭連接起來,一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另一端則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機融合和全方位服務,使社區(qū)真正成為“沒有圍墻的敬老院”。
據了解,該中心為滿足老年人需求專門為入會會員建立了“家有爸媽”qq群、微信和網站。目前,該中心80%以上的會員已熟練掌握了尋呼、咨詢、視頻聊天等特殊“技能”。幾天前,家住惠民小區(qū)的失獨老人魚德海打不開電視,一個尋呼,工作人員五分鐘不到就幫老人排除了故障,老人高興地說:“就是有子女也不會這么快呀!”(楊守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