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
百歲老人的“四個一點”
□ 吳夢琳 張立東
“我向四川省圖書館捐贈了幾十本殘書、十幾張手稿,竟讓大家都來參加這個儀式,不勝榮幸,十分感謝……”向省圖書館捐贈圖書后,馬老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講了一點喜悅、一點遺憾、一點許諾和一點希望,簡短的四個“一點”,表達了這位百歲老人的心聲。馬識途說:
一點喜悅是,我竟留名于省圖書館。
一點遺憾是,以前我有近萬冊圖書,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收藏價值的書,后來歷經(jīng)曲折動蕩,幾被毀滅殆盡。
一點許諾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要收藏的作品和我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寫的日記、雜記手稿50余本,省圖書館同志也曾提出應在四川留下復印件,我在此承諾。
一點希望是,四川的文化底蘊深厚,或許還有一些古今著名學者的手跡,希望四川的古籍和名家手稿的收藏整理出版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鏈接
部分省圖接受的四川名人捐贈文獻
●李劼人:1962年,李劼人逝世后,他的家人將他一生收藏的所有22000多冊書籍,全部捐獻給省圖書館,其中不乏珍貴稀有典籍。
2017年2月23日,本報曾以《李劼人生平及藏書專題展將開幕》進行了詳細報道。
●李一氓:上世紀70年代,李一氓就曾捐贈了70多種200多冊四川地方史志與四川相關(guān)著作等圖書給省圖書館。晚年時,他又將自己留存的所有圖書全部捐贈給家鄉(xiāng),其中古籍全部捐贈給省圖書館。
2017年3月10日,本報曾以《我們走后,李一氓的書房空蕩蕩了》進行了詳細報道。
●馬識途:捐贈了一批自己收藏的古籍、出版作品、手稿、書法作品等。
●魏明倫:捐贈了一批自己的藏書、出版作品以及手稿等。任夢瑩吳夢琳整理
觀點
省作協(xié)主席著名作家阿來談捐書 識途情懷傳承擔當
藏書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但作家藏書不同于僅為收藏而藏書的人。作家所收藏的書大部分是收藏開拓自己眼界、對自己有啟發(fā)的書。因為在不同年齡與人生閱歷下,作家會閱讀不同的書,因而藏書也會隨著人生經(jīng)歷而發(fā)生變化,所以作家的藏書也可以看作是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一種積累與記錄。
通過作家藏書中,在書本內(nèi)所做的眉批能看到很多未公開發(fā)表的東西,所以作家的藏書,還能很好地展示作家的個人內(nèi)心與思想狀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比如像馬識途老先生,他擁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能在他不同小說中看到他不同時期的思想變化,而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手稿與藏書,則能更豐富地展現(xiàn)出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變化。所以,將來學界能通過馬識途老先生捐獻的這批手稿與藏書對先生的一生有更為豐富的理解與研究。
馬識途老先生的一些手稿,因為各種原因曾遺失了。上世紀80年代,他根據(jù)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夜譚十記》。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他將很多民間傳說加工成了小說。當這本《夜譚十記》開始在四川的雜志上連載時,我就非常喜歡。而這本書在最近幾年,因為姜文導演將其中的一篇《賣官記》改編成了電影《讓子彈飛》而為社會大眾所知。
馬識途老先生90多歲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他應該休息了,但他依然在寫作;而當他快百歲時,寫作又開始有了新變化,開始向思想性的寫作轉(zhuǎn)化,比如他的《黨校筆記》,展現(xiàn)了他上世紀80年代在中央黨校學習時期的經(jīng)歷,呈現(xiàn)了中國改革開放前夕社會即將發(fā)生重大變化的這一時期,是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所進行的思索。
其實,馬識途老先生并非一個職業(yè)作家,然而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文學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現(xiàn)在很多人都講情懷與人格覺悟,但是落不到實處,很多人也都不相信這些了。但像馬識途老先生這樣去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情懷的,是很值得我們現(xiàn)在人敬佩的。
就捐書而言,除了圖書館之外,我們現(xiàn)在還有很多形式與渠道,比如捐書給留守兒童、鄉(xiāng)村小學、農(nóng)村書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事,畢竟人心有余力,就要顧及他人。
任夢瑩 肖姍姍 整理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 郝飛 攝本報制圖/朱濉
心聲
百歲老人的“四個一點”
□ 吳夢琳 張立東
“我向四川省圖書館捐贈了幾十本殘書、十幾張手稿,竟讓大家都來參加這個儀式,不勝榮幸,十分感謝……”向省圖書館捐贈圖書后,馬老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講了一點喜悅、一點遺憾、一點許諾和一點希望,簡短的四個“一點”,表達了這位百歲老人的心聲。馬識途說:
一點喜悅是,我竟留名于省圖書館。
一點遺憾是,以前我有近萬冊圖書,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收藏價值的書,后來歷經(jīng)曲折動蕩,幾被毀滅殆盡。
一點許諾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要收藏的作品和我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寫的日記、雜記手稿50余本,省圖書館同志也曾提出應在四川留下復印件,我在此承諾。
一點希望是,四川的文化底蘊深厚,或許還有一些古今著名學者的手跡,希望四川的古籍和名家手稿的收藏整理出版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鏈接
部分省圖接受的四川名人捐贈文獻
●李劼人:1962年,李劼人逝世后,他的家人將他一生收藏的所有22000多冊書籍,全部捐獻給省圖書館,其中不乏珍貴稀有典籍。
2017年2月23日,本報曾以《李劼人生平及藏書專題展將開幕》進行了詳細報道。
●李一氓:上世紀70年代,李一氓就曾捐贈了70多種200多冊四川地方史志與四川相關(guān)著作等圖書給省圖書館。晚年時,他又將自己留存的所有圖書全部捐贈給家鄉(xiāng),其中古籍全部捐贈給省圖書館。
2017年3月10日,本報曾以《我們走后,李一氓的書房空蕩蕩了》進行了詳細報道。
●馬識途:捐贈了一批自己收藏的古籍、出版作品、手稿、書法作品等。
●魏明倫:捐贈了一批自己的藏書、出版作品以及手稿等。任夢瑩吳夢琳整理
觀點
省作協(xié)主席著名作家阿來談捐書 識途情懷傳承擔當
藏書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但作家藏書不同于僅為收藏而藏書的人。作家所收藏的書大部分是收藏開拓自己眼界、對自己有啟發(fā)的書。因為在不同年齡與人生閱歷下,作家會閱讀不同的書,因而藏書也會隨著人生經(jīng)歷而發(fā)生變化,所以作家的藏書也可以看作是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一種積累與記錄。
通過作家藏書中,在書本內(nèi)所做的眉批能看到很多未公開發(fā)表的東西,所以作家的藏書,還能很好地展示作家的個人內(nèi)心與思想狀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比如像馬識途老先生,他擁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能在他不同小說中看到他不同時期的思想變化,而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手稿與藏書,則能更豐富地展現(xiàn)出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與變化。所以,將來學界能通過馬識途老先生捐獻的這批手稿與藏書對先生的一生有更為豐富的理解與研究。
馬識途老先生的一些手稿,因為各種原因曾遺失了。上世紀80年代,他根據(jù)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夜譚十記》。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他將很多民間傳說加工成了小說。當這本《夜譚十記》開始在四川的雜志上連載時,我就非常喜歡。而這本書在最近幾年,因為姜文導演將其中的一篇《賣官記》改編成了電影《讓子彈飛》而為社會大眾所知。
馬識途老先生90多歲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他應該休息了,但他依然在寫作;而當他快百歲時,寫作又開始有了新變化,開始向思想性的寫作轉(zhuǎn)化,比如他的《黨校筆記》,展現(xiàn)了他上世紀80年代在中央黨校學習時期的經(jīng)歷,呈現(xiàn)了中國改革開放前夕社會即將發(fā)生重大變化的這一時期,是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所進行的思索。
其實,馬識途老先生并非一個職業(yè)作家,然而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文學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F(xiàn)在很多人都講情懷與人格覺悟,但是落不到實處,很多人也都不相信這些了。但像馬識途老先生這樣去實踐自己的人生理想與情懷的,是很值得我們現(xiàn)在人敬佩的。
就捐書而言,除了圖書館之外,我們現(xiàn)在還有很多形式與渠道,比如捐書給留守兒童、鄉(xiāng)村小學、農(nóng)村書屋。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事,畢竟人心有余力,就要顧及他人。
任夢瑩 肖姍姍 整理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 郝飛 攝本報制圖/朱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