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吃粗糧吃的越多越好嗎?
人們吃的主食越來越精細,基本上都是精白米、精白面等,所以營養(yǎng)學家提出了“講 營養(yǎng)吃粗糧”的口號,如今粗糧的好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粗糧包括精米白面以外的谷類和豆類,如小米、玉米、蕎麥、燕麥、高粱、大豆、綠豆、蠶豆等等,粗糧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b 族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促進腸蠕動和排便, 促進膽汁的排泄,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同時富含的植物化學成分有抗氧化、預防動脈硬化、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危險性的作用。但許多老年人又進入了另一個誤區(qū),認為粗糧吃得越多越好,甚至一天三頓都吃粗糧,這種觀點也是不科學的。
精白米、精白面反復碾軋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yǎng)成分都會損失掉,長期吃精白米面,會引起多種營養(yǎng)素的缺乏。另一方面,老年人消化器官生理功能減弱,咀嚼功能和胃腸蠕動 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吃粗糧過多不但口感不好,還會增加胃腸負擔,不容易消化吸收,所以正確的觀點應該是粗細搭配,粗糧細作。
中國營養(yǎng)學會建議的粗糧攝入量是每天 50~100 克,太少或過多都不好。老年人吃粗糧最好粗糧細做、巧做,盡量蒸煮,少油炸,如窩窩頭、豆包、雜糧粥等都是非常好的做法。
老年人不敢吃雞蛋?
雞蛋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食品,含有豐富的優(yōu)質蛋白質,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 卵磷脂等,但蛋黃中膽固醇非常高,所以有些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腦疾病的老年患者不敢吃 雞蛋,特別是蛋黃,唯恐膽固醇超標。
雞蛋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卵磷脂是一種很強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小,并保持懸浮狀態(tài),有利于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從而使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雞蛋的膽固醇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脂蛋白,其中有“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時還含有“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有清除血管壁上膽固醇的作用 ,所以雞蛋的脂蛋白本身可以互相制約,互相抵消。只要適量攝入,不僅不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相反對人體健康有益。
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成人每日蛋類攝入量為 25~50 克,約半個到 1 個。健康老年人要堅持一日一蛋,有膽固醇輕微升高者可吃半個,并注意定期監(jiān)測血清膽固醇水平。
老年人多喝雞湯,不需要吃雞肉?
雞湯歷來被人們當成是營養(yǎng)佳品,有的老年人覺得身體虛弱或疾病恢復時習慣用老母雞 燉湯喝,以此為補,還有的老人認為雞湯的營養(yǎng)價值比雞肉高,只喝湯把燉過的雞肉棄之不食,這些做法很不科學。
雞湯經過長時間的燉煮,肉中的一些可溶性物質溶于湯中,包括一些蛋白氨基酸、礦物 質、維生素、脂類等,但雞湯中含有較多的脂肪和膽固醇,尤其是老母雞燉出來的湯,脂肪 含量更高,嘌呤的含量也很大,客觀上來說并不營養(yǎng)。而雞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 雞肉燉的很爛,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說雞湯的營養(yǎng)價值和雞肉比起來大為遜色。想要攝取 更多的營養(yǎng),應該吃湯里的雞肉,適當喝一些湯,才是科學有效的滋補方法。
適量的喝些雞湯可刺激食欲,但將雞湯當成補品天天大量食用,就會對健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痛風、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病、胃酸過多、膽囊炎和膽石癥等患者不宜 經常食用。
喝骨頭湯補鈣?
傳統(tǒng)的飲食觀念認為“吃什么補什么”,還有民間流傳著“多喝骨頭湯就能補鈣”等說法。真的是這樣嗎?骨頭中含鈣量高,就由此推斷骨頭湯可以補鈣,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骨頭中的鈣,性質非常穩(wěn)定,溶解性差,只有非常少量的鈣能溶解到湯里,而且骨頭中的磷
酸鈣在人體吸收率低,還缺少具有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 d,加上骨頭熬湯時骨髓中的脂肪溶解到湯中,會妨礙鈣的吸收。所以單純靠喝骨頭湯達不到補鈣的目的,骨頭湯不是補鈣的最佳途徑。
在熬骨頭湯時,加點醋,有促使骨鈣溶出的作用,盡量把骨頭剁成小塊,能增加骨頭湯中鈣的含量,但喝骨頭湯只能作為補鈣的一種輔助手段,老年人骨質疏松發(fā)生率高,切莫為骨頭湯補鈣的傳言所誤。
長期素食能長壽?
民間經常傳有“吃素能長壽”的說法,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有些老年人堅持長期食用素食,很少或幾乎不吃葷食,還有些老年人為了減肥,達到“有錢難買老來瘦”的目標,或者有些高血壓老年患者為了防止血壓升高,堅持禁葷,長期吃素,這些實際上是不智之舉,對身心健康有害。
從營養(yǎng)學方面講,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都是通過飲食攝入的。合理的營養(yǎng)應該堅持葷素搭配,平衡膳食,使人體營養(yǎng)攝入全面,從而達到養(yǎng)生延壽的目的。人體必須每天從飲食中攝入足夠的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 ,老年人如果單純長期素食,會導致人體的營養(yǎng)失衡,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反而會加快人體衰老的進程。除了素食品,動物蛋白質也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價值極高,屬于優(yōu)質蛋白質,極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長期吃素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紅蛋白鐵難以吸收,而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蛋白鐵吸收率較高,吃肉類是機體攝取鐵元素的重要途徑。另外,植物性食物中的錳元素人體也很難吸收,肉類食物中錳元素雖少,卻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吃肉類也是攝取錳元素的重要途徑。
因而,“吃素能長壽”的說法沒有什么科學根據,老年人不宜長期吃素。當然老年人吃葷食也要注意節(jié)制,不可暴飲暴食,合理膳食,才是健康之根本。
常吃剩菜剩飯好嗎?
不少老年人養(yǎng)成了節(jié)約的習慣,剩菜剩飯常常舍不得扔掉,還有的習慣燒一次菜吃三四 天,他們一般認為剩飯菜只要不變質發(fā)餿,吃時再加熱,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種想法是完 全不對的。剩菜不僅丟失了許多維生素,而且會產生大量致病的亞硝酸鹽。綠葉蔬菜中都含 有不同程度的硝酸鹽,燒熟的菜放置過久,菜中的硝酸鹽在細菌的作用下會被還原為亞硝酸 鹽,燒好的菜放置過久,維生素也會損失很多,要是回鍋再熱,會再受到損失,所以隔夜菜 尤其是綠葉菜,不但營養(yǎng)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所以老年人不易常吃剩菜剩 飯,一定要食用新鮮衛(wèi)生的食物。
但我們過日子,即使計劃的再好,也難免會剩下,如果剩下了 ,怎樣吃才健康呢?原則上是剩葷不剩素,尤其是綠葉菜、涼菜盡量當頓吃完。剩菜保存條件也一定要格外注意,涼透后應立即放入冰箱。不同剩菜,一定要分開儲存,可避免細菌交叉污染,還需要用干凈的容器密閉儲存。剩菜存放時間不宜過長,最好能在 5~6 個小時內吃掉?;劐伡訜嵋彩潜U辖】档年P鍵,剩菜在冰箱里儲存,吃前一定要高溫回鍋,因為低溫只能抑制細菌繁殖,不能徹底殺死細菌。米飯、饅頭等主食最好在第二天吃完,因為淀粉類食物容易滋生葡萄球菌和黃曲霉素,這些有害物質在高溫加熱下也無法被殺死。
吃湯泡飯,這個習慣好嗎?
有的老年人喜歡吃湯泡飯,這樣既簡單方便,又飽了肚子。其實這種習慣非常不好,天長日久,會造成胃病。吃湯泡飯跟吃飯時喝湯不一樣。喝湯可以增進食欲,輸入水分,并不影響食物的咀嚼過程,而吃湯泡飯減少了咀嚼這個環(huán)節(jié)。人的消化過程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經過牙齒的咀嚼被磨碎,并經舌頭的攪拌,使食物與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形成食團,然后吞咽入胃。唾液淀粉酶在近于中性的環(huán)境里可把食物中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在食團進入胃后但尚未被胃酸浸透以前,唾液淀粉酶還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如果食物不咀嚼就進到胃里,增加了胃腸的負擔,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也不容易被徹底吸收,時間長了,當然免不了胃病。
老年人一般都要求清淡少鹽飲食,湯泡飯里的菜湯含有更多的油、鹽,老年人多喝菜湯無益處,常吃湯泡飯也是一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