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燁 實習生 蘇昊煒
因為孤單與疾病,家住靜安區(qū)共康四村的一位94歲老人,在家中陸陸續(xù)續(xù)裝上了32把鎖。這些鎖不但鎖住了家中大大小小的門,也鎖住了她的心,隔絕了她與外界的聯(lián)系。在小區(qū)的自治活動中,居委會黨總支引領居民志愿者組成了一支“暖心隊”,想方設法打開了老人家中的32把鎖,更打開了她心中的鎖。
日前,靜安區(qū)彭浦新村街道舉辦的“社區(qū)自治項目風采展示活動”中,一組名為“心鎖”的圖片與文字展示,令不少參觀者為之動容。
孤獨中加上一把把鎖
共康四村地處靜安和寶山交匯地帶,是彭浦新村街道轄區(qū)內一處大型居民小區(qū)。小區(qū)太大、居民太多,所以被分為兩個居委會管轄,僅第一居委會轄區(qū)的住戶就多達2439戶、5600多人。此外,小區(qū)老齡化程度特別高,如第一居委會轄區(qū)內平均每3個居民中就有1個60歲以上的老人、80歲以上老人有350人、90歲以上老人有60人、還有3位百歲以上老人,住在周邊的鄰居把這個小區(qū)叫“長壽村”。
在小區(qū)的老人中,94歲的王曼華曾讓不少居委會工作人員揪心。10多年前,丈夫去世后,沒有子女的她成了孤老。悲傷過度加之長期的孤單生活,王阿婆出現(xiàn)了癔癥。她害怕竊賊來偷東西,就在家中的門上安裝鎖具和插銷; 她認為有人會給自己下毒,就給櫥柜加鎖。如此一道道鎖,最后竟然安裝了32把。
被鎖上的不僅是家中大大小小的門,更是她的心。她害怕與人接觸,對人的戒備心越來越強,天天把自己關在房子里,誰也敲不開她的門。共康四村第一居委會黨總支書記馮英明回憶:“我們去探望她,她從不開門讓我們進去?!遍L期與世隔絕,加之精神時常波動,王曼華的境況越來越差。王阿婆的冰箱里存放著各種餅干,時間一長,食物都長了毛,冰箱一打開迎面一股腐臭味撲鼻; 王阿婆在家里囤積了各種各樣的雜物,30多平方米的房子更顯得逼仄,她自己在屋子里面走動都不方便。
“2015年末的一個夜里,王阿婆在家中上廁所時摔倒了。天很冷,阿婆只穿著棉毛衫褲,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躺了三四個小時?!闭f到此處,馮英明不由得皺起了眉。幸好那天,馮英明等居委會干部一早去敲門。敲不開,他們就從王阿婆家一樓的天井跳進去,又破窗而入,這才發(fā)現(xiàn)了險情,及時把王阿婆送到了醫(yī)院。事后,馮英明多次勸王阿婆搬到與小區(qū)一墻之隔的養(yǎng)老院去住,但王阿婆每次都一口拒絕;馮英明再說多了,阿婆就要翻臉。
王阿婆打算留在共康四村養(yǎng)老,可如何讓她在這里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晚年生活,成了馮英明的一個心結。
2016年初,在靜安“美麗家園”建設中,彭浦新村街道不少小區(qū)經過拆違建與老房修繕等工程后變美,街道在各個居民區(qū)又開展了各種各樣的自治項目,希望通過居民自治把這份美麗留住,讓鄰里間的氛圍更加和諧。在共康四村的居民自治項目發(fā)起中,第一居委會黨總支提出,結合小區(qū)內老人多的現(xiàn)實情況,開展名為“孝家園”的自治項目,倡導“孝親文化”,動員居民營造和諧氛圍。 下轉◆4版 (上接第1版)
針對像王曼華這樣的孤老與空巢老人,在共康四村第一居委會黨總支引領下,小區(qū)志愿者組建了“老人關懷團隊”,為每位老人量身定做了服務方案。
對高齡老人,街道有免費牛奶每天送到家的服務。志愿者就借著給王阿婆送牛奶的機會,與她套近乎。志愿者經常隔著門在外面喊“王阿婆,牛奶送來了噢”,她就在屋內回一句“曉得了”。雖然王阿婆態(tài)度冷淡,但至少讓志愿者知曉了她在家沒出什么意外。有幾次,阿婆沒應答,志愿者只能從她家一樓的天井翻進去,看看她在房間是否安然無事。
先打開阿婆的心鎖
相安無事了一段時間; 但2016年8月的一件事,讓居委會黨總支與志愿者團隊更有了緊迫感。這天一早,一位送牛奶的志愿者在王阿婆家門外敲了一個多小時門,也沒聽到王阿婆應答。志愿者趕忙叫來居委干部。
居委干部又一次翻天井進了王阿婆家; 但在小房子里轉了幾圈卻找不到阿婆。馮英明這時聞到一股臭味,順著味道,他在床板下找到了王阿婆。原來阿婆精神恍惚,抬起了床板,躲進了床板下的小空間里,只留下了一條小縫。這天也不知道她躲了多久了,竟把大小便拉到身上。在場的居委會干部差點流下眼淚,趕緊把阿婆攙扶出來,幫她收拾干凈,送到醫(yī)院進行了身體檢查,確定阿婆沒有大礙才送回來。
“王阿婆的情況越來越差,要盡快幫助她打開心鎖?!本游刹颗c志愿者團隊抓緊時間對王阿婆展開各種暖心服務。
“老人關懷團隊”為包括王阿婆在內的小區(qū)中10位高齡孤老與空巢老人設計了“搭一口”服務,就是有志愿者在家中燒菜,為老人們多做一份,再捧著碗送過去。
最初,王阿婆不肯給送飯的志愿者開門,志愿者就把飯菜從防盜門的縫隙里塞進去。志愿者調劑著飯菜的口味,慢慢吊起了王阿婆的胃口。有幾次,阿婆會要志愿者給她買沙琪瑪、花生米、香蕉吃。志愿者聽了,很開心,因為阿婆會“挑剔”了,說明她開始慢慢愿意與人交流。王阿婆的胃口越來越好,送來的飯碗也越來越大,有一天,飯碗塞不進縫隙了,志愿者就哄著王阿婆打開了家中的大門。
馮英明逐漸發(fā)現(xiàn)王阿婆愿意與年輕女孩子多說上幾句。剛好一個名叫“愛中國”的志愿者團隊找上門來,愿意為小區(qū)老人提供服務。馮英明就安排這群年輕志愿者,三三兩兩上門與阿婆談心聊天,化解她對外人的抵觸、消解她的孤獨感??吹竭@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王阿婆特別開心。她最愛聽他們說“阿婆,你長得真漂亮”,每次都笑個不停。
居民志愿者趙政得知王阿婆的情況,他主動承擔了阿婆的日常開銷;他還會中醫(yī),一有空,就上門為王阿婆號脈問診、洗腳推拿,陪她說話聊天。馮英明說:“王阿婆有些老思想,對男士給她洗腳很抵觸,趙政就告訴她 ‘您就把我看成您兒子,兒子給母親洗腳不會壞了規(guī)矩’?!蓖醢⑵艑λl(fā)親切,有時犯糊涂誰都不認識,但準認識趙政。
慢慢地,王阿婆家里的鎖一把把打開,她的臉上也逐漸出現(xiàn)了笑容。如今,她已把家里的大門鑰匙放心地交給志愿者,心滿意足地接受他們的照顧。雖然有時候還會糊涂,比如看到馮英明亂叫他是“趙政爸爸”,但清醒的時候,她也會拉著馮英明的手說“是書記救了我”。
吸引老年人回歸社區(qū)遠離“三無”保健品
除了對王阿婆貼心的照顧,居委會在項目中還開展了很多活動。2016年8月,居委會將原本不大的辦公場地一縮再縮,騰出來兩間房設立了服務老人的“康健苑”與“孝親屋”。
在“康健苑”,老人可以接受簡單的身體檢查,并享受免費的推拿按摩,志愿者趙政資助了“康健苑”的全部醫(yī)療設備,還請了一位中醫(yī)“專職”照顧王阿婆。
在“孝親屋”,老人可以下棋打牌、喝茶聊天,居委會還定期舉行各類健康講座,請來專業(yè)醫(yī)生向老年人傳授科學的養(yǎng)生保健方式等。不少老人都把“孝親屋”和“康健苑”當作自己白天的家。
對“孝家園”項目,馮英明今年還有更多打算:希望通過更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老年人回歸社區(qū)”。
一件發(fā)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啟發(fā)了他。一次,母親打電話給他,說自己吞下了一顆紐扣。無緣無故怎會吞下紐扣?疑惑之中,他帶著母親去了醫(yī)院,醫(yī)生取出后一看才知:這顆所謂的“紐扣”是偽劣保健品店推銷給老人的“理療器”,告訴他們睡覺時含在嘴里可以調理身體。馮英明在反思自己平日對母親關心不多之余,還想到,母親和共康四村的老年居民境況其實很相似:不少子女疏于對老人陪伴,老人很容易被“熱情”的推銷人員所蒙蔽,購買大量“三無”產品。所以,吸引老人參加社區(qū)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目前,共康四村有200多個黨員居民與居民志愿者參與到“孝家園”項目,組成了各種服務老人的小隊。服務老年活動的火熱也帶動了小區(qū)其他活動的居民參與度,越來越多的共康四村居民參與到小區(qū)的文體活動中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