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彭云松沒事兒在家里逗逗鳥,說說順口溜,看看電視,讀讀報,收拾收拾屋子。除此之外,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掛在墻上的那張全家福擦一遍。
這是一張普通的全家福,居中而坐的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彭云松,前排是他的孫女和女兒,后排是他的兒子們;這也是一張?zhí)厥獾娜腋?,因為照片中彭云松?個兒子和1個女兒,每個人都不同姓。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還要從60多年前的那個冬天說起……
早年間,年輕的彭云松從山東平邑“闖關(guān)東”,忍饑挨餓地來到千里之外的哈爾濱討生活。因為踏實肯干,很快他就在當(dāng)?shù)氐囊患一C(jī)械廠找到了一份工作。那一年的冬天,北風(fēng)呼嘯,在寒風(fēng)中,一個瘦弱的身軀在鐵道線附近蹣跚而行,兩頰早已凍得僵硬發(fā)紫,眼神不時流露出一絲絕望。彭云松看見趕緊從兜里翻出一個饅頭遞了過去,這個已經(jīng)快餓昏的男孩伸手就把饅頭塞進(jìn)嘴里,狼吞虎咽地幾口就吃完了。后來,這個8歲的男孩成了彭云松生命中第一個“兒子”,他叫閆景成。此后,彭云松又陸續(xù)收養(yǎng)了5歲的欒景通、11歲的張秀清、12歲的郭廷忠等6個流浪街頭的孩子,他給了這些孤兒們一個能遮風(fēng)御寒的家。
為了讓孩子們能有個住的地方,彭云松和單位申請在職工宿舍后面騰出了一個地方,可以放個大通鋪給孩子們睡。怕孩子們平時吵鬧影響同事,彭云松不僅陪笑臉說好話,還主動承擔(dān)了單位燒水、打掃衛(wèi)生之類的雜活。
對于當(dāng)時每月工資只有30多塊錢彭云松來說,那時每天靠粥和貼餅子度日。怎樣才能填飽孩子們的這6張小嘴,成了他每天一睜眼最犯愁的事。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質(zhì)量,彭云松每天下班后出去撿破爛、干零活。并且他把一天三頓改成自己一天只吃一頓飯,這個習(xí)慣他一直維持到今天……
鄰居們看著彭云松一家生活太困難,有時會主動將一些舊衣服送給他。他如獲至寶,自己舍不得穿,把舊衣服剪裁給孩子們穿。
廠里同事覺得彭云松為人忠厚,心腸又好,就想給他介紹對象,但次次都被彭云松婉拒了,他說像他這種情況,就算有姑娘愿意嫁,也是過來吃苦的,他不能禍害人家,還是等孩子們長大了再說吧。就這樣一拖再拖,他一生未娶。
在彭云松的悉心照顧下,6個養(yǎng)子女都健康快樂的長大了。如今,最小的孩子也成家立業(yè)了。本應(yīng)該好好頤養(yǎng)天年的彭云松,怕給兒女們添麻煩,將自己的財產(chǎn)留給了孩子們后,悄悄地離開了哈爾濱,獨自一人回到了老家——山東省平邑縣一個偏僻的農(nóng)村。在老家這一待就是15年,期間養(yǎng)子們換著去接他回家都被他拒絕了,就像當(dāng)年不肯扔下孩子們一樣的倔強(qiáng)。然而停不住操勞的他,在這10多年里也沒有閑著,一如既往地幫助著身邊有困難的人。
大兒子閆景成98年病逝,去世前他一直囑咐女兒閆立影,要好好孝順爺爺,要助人為樂。閆立影沒有讓爸爸和爺爺失望,多年來,她向爺爺學(xué)習(xí),堅持資助殘疾人家庭。她說沒有爺爺就沒有今天的自己,她能回饋給老人的,就是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用他“一輩子”的付出詮釋了父愛的真諦,為6個孤兒撐起了一片天空。他用善良和堅持寫下大愛,演繹出一段超越血緣的人間真情。讓我們對這位偉大的父親說一聲:謝謝你!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