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 、
電剪、磨刀布、燙發(fā)卷……太廟理發(fā)店的老底子味道
2017-09-20 08:00:02
無憂保


吳山的清晨總比其他地方熱鬧些。
老人們三三兩兩地相聚于山腳,在天空剛翻魚肚白時翻越了山頭,把熟悉的山路走了一遍。施建華到達理發(fā)店的時間,正好就是老人們下山的時間。
“大家習慣了早上來理發(fā)。”施建華麻利地準備好理發(fā)工具,太廟理發(fā)店便開始了一日的營業(yè)。
老街坊變老主顧
這個位于杭州市中山南路上的小理發(fā)店,頗有些電影場景的味道。
一字排開的理發(fā)椅,身著白大褂的理發(fā)師傅,懸掛在墻面上的老舊電剪,被磨得有些發(fā)黃的磨刀布……看著這些,仿佛能感受到時光倒流。
小店沒有氣派的招牌,乍看之下很不顯眼。今年50歲的施建華是這家店的副店長,自2003年便在這里工作。店里的大部分客人都是七八十歲的回頭客,還有一部分是以前住在附近的老街坊。盡管搬家到了別處,想理發(fā)的時候還會趕回來。
“從留下、三墩那邊趕來很常見,還有專門從富陽趕來的。”施建華說,來回一趟可能要花5個多小時,但大家都覺得值。
正說著,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走了進來。施建華連忙迎上去,將他攙扶進門。據(jù)說這也是店里的老傳統(tǒng),為確保老人不在店內摔跤,店員們都會一一迎接。
老人這次來理了個平頭,施建華不出15分鐘就完成了。老人滿意地掏出準備好的8元錢塞給他。“太廟”的“物價”一直很公道,洗剪8元,洗剪吹12元。
從早上5時半到晚上七八時,施建華一天要工作14個小時左右。
最念懷舊范兒
夏天天熱,老爺子們總愛理個光頭,老太太們則依舊熱衷于大卷發(fā)。
下午2時多,家住濱江的老張專程來店里剃頭。“我6年前就在這兒理了,那時是5元,知道的人都管這兒叫‘快捷理發(fā)店’。”老張邊說邊熟練地坐上理發(fā)椅。
老張說自己大概兩個月就會過來一次,雖說家離得遠,但車錢加上理發(fā)錢,也比其他地方便宜。
要說太廟理發(fā)店的特色,傳統(tǒng)的氣氛與熱情的服務首當其沖,豐厚的經(jīng)驗也不可或缺——師傅們個個都是從事理發(fā)行業(yè)30年以上的高手。除了施建華這個“黨代表”外,店里剩下的5位師傅都是“娘子軍”,最年長的一位已有68歲。
“都是老鄰居,大家的喜好也清楚。”今年62歲的蔣招弟曾是這間店的老員工,做了12年,如今的她搖身一變,成了“機動要員”,在大伙兒忙不過來的時候頂個班;章大姐自2009年便到了店里,是“元老級”師傅,老人愛和她聊天;最年長的陳師傅經(jīng)驗豐富,不少客人沖著她的“名號”跟到了這里……
這會兒,又有幾位老人進門,剛放下用具的師傅們連熱好的午飯都來不及吃,又忙活開了。
“我們吃飯沒準點,都是找干活兒的空隙,自己帶飯熱熱。”蔣招弟說,她和這群伙伴們樂在其中。
太廟理發(fā)店至今依舊保留著剃胡須與修面的老項目,這兩項在現(xiàn)在的杭州可不好找了。為能不間斷提供熱敷的水,在熱水器來不及燒水時,施建華愣是把電飯煲都用上了。
“老人們還是很喜歡這種傳統(tǒng)的理發(fā)方式,有些老人腿腳不好,過不來,也會打電話讓我們上門服務。”施建華如此說著,又起身迎接下一位顧客。太廟理發(fā)店的營業(yè)時間還遠遠沒有結束。

聲明: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所有權歸無憂保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轉載文章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聯(lián)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