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積極推進個體社保的普及與宣傳,擴大市場的布點與覆蓋,竭盡全力提供最為優(yōu)質(zhì)和便捷的服務(wù),讓掃一掃三分鐘在線繳社保成為解決現(xiàn)實民生問題的有效方式。
在這里開始,在這里守護,也在這里逝去。11月27日,北京豐臺區(qū)翠林三里社區(qū)前的“連心橋”上,靜靜躺著白的百合、黃的菊花、紫的薰衣草,花瓣在刺骨的寒風(fēng)里瑟瑟抖動,訴說著人們對掃橋老人的哀思。11月25日上午,87歲的老人竇珍在這里意外墜橋,不幸離世。這一天,距離他開始義務(wù)打掃“連心橋”已有11年。老人曾說:“我掃橋要掃一輩子,我不能食言?!?/p>
去世時,他穿著在供電公司工作時的工作服和絕緣膠鞋。這身行頭,是他每天掃橋時候的裝備。
11月27日上午,竇珍的追悼會開得簡單而質(zhì)樸,一如他生前的作風(fēng)。一些熟悉竇珍事跡的居民說要去送他一程,竇珍的家人婉拒了大家的好意。因為老人生前說過,如果有一天走了,希望簡單點。
如果你聽過2012年6月14日北京新聞廣播播出的那期《百姓生活故事》,你大概會記得,竇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跟這橋耗上了,死在這兒都高興?!闭f這話時,老人的語調(diào)流露出驕傲與自豪。那感覺就像是在說,愿為自己的孩子傾注其所有。
結(jié)緣,義務(wù)當(dāng)“保姆”
竇珍是北京城區(qū)供電公司的退休職工,也是翠林社區(qū)的志愿者。1999年竇珍入住翠林社區(qū)時,“連心橋”還沒建起。翠林社區(qū)南臨三環(huán),居民去對面乘車需要繞行幾公里。為圖方便,不少人翻鐵軌、抄近路,意外事故時常發(fā)生。2002年,政府出資在鐵道上方建起了一座過街鐵路橋,居民稱其為“連心橋”。
這一年,竇珍76歲。
由于沒人打掃,沒過幾天“連心橋”便又臟又亂。竇珍看不過去,找來掃帚和簸箕,開始義務(wù)掃橋。那時候,竇珍的老伴也總陪著。后來,老伴的身體越來越不好,竇珍在橋上掃,老伴便在橋下看著。再后來,老伴去世了,竇珍依舊這么掃著,只是橋下少了等候的人。
每天清晨五六點和下午三四點,竇珍便拿著掃帚、簸箕,帶上水盆、鐵鏟,上橋、下橋,掃掃擦擦。日日如此,不分酷暑寒冬,不顧日曬風(fēng)吹,一掃就是11年?!斑@是"連心橋",可方便居民了。我能當(dāng)它的"保姆",多開心?!备]珍生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同刊登在媒體上的,是老人溫暖而慈愛的笑容。
老人總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掃著,從北到南先掃一遍,然后再把抹布搭在欄桿上,一邊擦一邊哼著小曲兒。120米長、95級臺階、4個來回,每天老人忙活得面色潮紅,但還是不亦樂乎。竇珍說,這樣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保持這座橋的衛(wèi)生,一舉兩得。擦欄桿時,竇珍不是順著擦,而是逆著擦。遇到推自行車的居民上下橋,他便趕緊停下活兒,讓出斜坡道。這是竇珍擦欄桿時候給自己定的規(guī)矩?!霸凼亲龊檬?,就是為了讓人方便,擋道就不好了?!备]珍曾說。
在老人家中,室內(nèi)陳設(shè)簡單,掃帚卻特別多,足有十幾把,都是竇珍用木棍和廢棄掃帚捆綁在一起做成的,掃帚枝枝杈杈便于掃起地上的煙頭、落葉,把特別長用起來不會腰疼。除了掃帚,老人還“特制”了簸箕、抹布等,就為了掃橋方便。
此時,鐵路橋在夕陽下孤獨地佇立著。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老人的背影。他穿著工作服,略微有些佝僂,拿著長把的掃帚和簸箕,掃一級臺階退一步,動作很慢。老人不時回頭看看,為路人讓開通道。一眨眼,這身影又模糊了起來。
和竇珍住同一個小區(qū)的馬大爺打著背手緩緩從橋上走過,那個老頭熟悉的身影他再也見不著了。說起竇珍時,馬大爺?shù)难劭粲行┓杭t?!跋卵r掃雪,下雨時掃雨,基本上每天都來,有時候一天來好幾次。”馬大爺頓了頓,嘆了口氣說,“他是個好人,怎么說沒就沒了呢?!?/p>
堅守,放不下這座橋
距離老人出事地點不遠處,一塊已經(jīng)褪色的牌匾釘在水泥墻上,牌匾上講述了老人生前捐贈3000元錢修建下橋出口處路面的事跡。
此前,這段路的路面沒有硬化,一下雨便會積水。路面一片泥濘,影響行人出行。盡管社區(qū)和街道呼吁過很多次,但問題并沒有解決。2011年11月,竇珍便自己拿出3000元錢,買來石料,請居委會聯(lián)系施工隊將這段泥路鋪成石板路。為宣傳老人的愛心之舉,社區(qū)路口處立了一個牌子,并為這段路取名“愛民路”。
2012年,掃橋10年的竇珍被評為“身邊雷鋒—最美北京人”,并入選2012年度“中國好人榜”。2012年7月,竇珍被聘任為首都電力共產(chǎn)黨員服務(wù)隊城區(qū)分隊的榮譽隊員,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了服務(wù)隊的學(xué)習(xí)榜樣,也激勵著服務(wù)隊前行。
老人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很多媒體前來采訪,竇珍總是笑呵呵的。他對記者們說:“我掃橋的口號是"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掃衛(wèi)生、鍛煉身體、生命不息、絕不休息"!”后來,老人的家人把一篇關(guān)于老人義務(wù)打掃鐵橋的報道裝裱起來,掛在家里客廳的墻上。竇珍也還是笑呵呵地看著,他愛惜這橋,也為這些和橋相關(guān)的榮譽而自豪。
這一年,竇珍86歲。
已是耄耋之年的竇珍,已患有白內(nèi)障,聽力也不好。遇到熟人,他往往要將臉湊到別人臉上才能看清。兒女們越發(fā)擔(dān)心他的身體,勸他不要再去掃橋。但老人執(zhí)拗,仍然天天都去。
2013年9月初,兒女無奈之下把老人送到了一家敬老院。盡管敬老院條件好,但竇珍還是找各種理由從敬老院跑回家。“一會兒說買掃帚,一會兒說買帽子,我們都知道他惦記著那座橋。”老人的子女說。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nèi),竇珍兩次“出逃”?!案]老的晚年,都系在橋上了?!贝淞秩锷鐓^(qū)居委會黨委書記田斌回憶道。10月初,田斌在社區(qū)看到竇珍,開玩笑說老爺子給養(yǎng)老院“搗亂”,竇珍神秘地對田斌說:“我是從養(yǎng)老院后門溜出來的。”說笑間,竇珍把田斌拉到家里,驕傲地展示自己的新工具:“看,我回來時重新弄了兩把掃帚,這樣好掃橋。養(yǎng)老院條件好是好,可我就是放心不下這橋?!碧锉笳f,他還記得老人說這話時孩子般興奮的表情。10月底,竇珍堅持離開敬老院,回家里住,好繼續(xù)自己的掃橋工作。
“非得干凈了,自個瞅著才痛快?!崩先嗽诮邮苎胍暋爸袊萌恕辈稍L時這樣說過。他,見不得這橋臟,也不愿離開這橋。
傳承,掃橋精神不滅
11年過去了,竇珍的身子骨越來越不如從前。為此,翠林三里社區(qū)居委會常要求竇珍放下掃帚,安享晚年??筛]珍不干,他說:“我在媒體上說過,我掃橋要掃一輩子,我不能食言。”他沒有食言,在橋上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11月25日一早,竇珍和往常一樣,提著掃帚、簸箕出門了?!俺鲩T小心!”出門前,負責(zé)照顧老人生活起居的保姆張大姐一邊準(zhǔn)備著午飯,一邊叮囑著?!皼]事,沒事,一會兒就回來?!备]珍也像往常一樣答道。但和往常不一樣的是,這天出門后,竇珍沒能回來。
中午,備好飯菜的張大姐沒等到竇珍,卻等來了居委會傳來的噩耗。張大姐急忙沖出家門,趕到現(xiàn)場時,老人已經(jīng)墜落在地。她找來一張硬紙板蓋在老人身上后,盤腿而坐,邊哭邊拂去老人身上的灰塵。半小時后,張大姐起身返家,抱來了老人平時睡覺的棉被?!敖裉祜L(fēng)大,我怕他冷?!被貞浧鹄先嗽缙鸪鲩T的情形時,張大姐語調(diào)哽咽,不住地自責(zé)。
老人的突然離世讓所有人悲傷又震驚。“怎么想也想不到是竇大爺出事兒了,怎么想也想不到是在"連心橋"出的事兒。”得知意外發(fā)生時,翠林三里社區(qū)居委會主任全連生不住地嘆氣。
掃橋11年,竇珍的名聲傳遍已翠林三里。提及竇珍,翠林三里社區(qū)居民會不約而同地說:“他是個好人。”“掃橋的事,一天兩天還行,他干了11年,不為名利,誰做得到?”同住20號樓的吳女士說,老人脾氣好,對誰都和氣,一些居民叫他“掃橋爺爺”。
事實上,就在老人離世前幾天,翠林三里社區(qū)已經(jīng)準(zhǔn)備成立一支“竇珍志愿者服務(wù)隊”,讓社區(qū)的年輕人接過老人的掃帚,讓“連心橋”一直干干凈凈。交接儀式就定在11月29日,相關(guān)安排已全部做好了。然而這儀式卻因為老人的突然離世,而缺少了最重要的主角。“我們會完成老人的遺愿?!碧锉笳f。
11月26日上午,“竇珍志愿者服務(wù)隊”的成員們已經(jīng)開始了上橋的清掃工作,他們接過老人的掃帚,繼續(xù)守護著這座橋。
11月27日,寒潮來襲,風(fēng)大的快要把人從橋上掀下去。年輕的小伙子于先生帶著女朋友,頂著大風(fēng),專程從東城區(qū)趕來?!白蛱煸谖⒉┥峡吹搅死先说氖论E,心里挺難受,就想來看看這座橋,給老人送束花?!庇谙壬f著,把一束百合插在了橋扶手和鐵網(wǎng)間。
橋下,火車呼嘯而過。掃橋老人,一路走好。
無憂保的快速發(fā)展,是中國3億無法正常繳納社保勞動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聯(lián)網(wǎng)+人社”的一次大膽嘗試。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