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積極推進個體社保的普及與宣傳,擴大市場的布點與覆蓋,竭盡全力提供最為優(yōu)質(zhì)和便捷的服務(wù),讓掃一掃三分鐘在線繳社保成為解決現(xiàn)實民生問題的有效方式。
新華網(wǎng)北京12月7日新媒體電(記者 夏冠男)在北京,有一群志愿者專門在寒冬,為街頭的流浪者送上衣物、食品,用人性的關(guān)愛溫暖人心。7日,新華社“中國網(wǎng)事”記者專訪了這個專為流浪老人提供救助的民間救助公益組織—“隨手街頭救助”,從一個側(cè)面了解到了北京街頭流浪老人的相關(guān)生活狀況和民間救助志愿者的酸甜苦辣。
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艱難撐起公益救助一片天
“隨手街頭救助”,是“隨手公益基金”下設(shè)的一個項目。從通州北苑地鐵站下車,記者費盡周折才在五里店西路一個很不起眼的位置找到了“隨手街頭救助”基地的辦公場所—一個類似廢品收購站的破落小院。接受記者采訪的“隨手街頭救助”項目負責人樊銀華,則更像是一個打工者—穿著污跡斑斑的棉服和工裝褲。唯一體現(xiàn)他志愿者身份的是頭戴的一頂志愿者小紅帽。
“我們主要接收全國各地朋友們捐助的衣物、書籍、家電等,把捐助品再轉(zhuǎn)運到需要它們的地方。在冬季,我們還會組織志愿者到北京各個地方,對流浪者進行救助。”在小院平房陰冷、堆滿雜物的“辦公室”里,樊銀華給記者介紹,他們現(xiàn)在通過微博平臺開展的募捐的活動,正進行得有聲有色。
樊銀華說,像“隨手街頭救助”這樣規(guī)模的公益組織目前全國很少,接收捐贈量大。為此,“隨手街頭救助”有一個專門的物資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能夠?qū)崿F(xiàn)接收列表微博、短信自動通知捐贈人、出庫掃碼、庫存報表、各地募集點網(wǎng)絡(luò)標記等功能。募集來的物資和資金,每周都會在微博上公示,做到全程公開透明。
在采訪的兩個多小時里,樊銀華不斷接到前來捐助者的電話,接待了5名前來捐助的熱心人。北京市民李宗杰自己開車到基地捐助了14件衣物,并且?guī)兔Ψ謷?/p>
“對于這些熱心人,我說不出太多話語,只有一句感謝!”據(jù)樊銀華提供的數(shù)據(jù),今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募捐人數(shù)220人次,捐助物品12991件,發(fā)放3批,合計19911件。
流浪老人需要一個“家”
樊銀華說,“隨手街頭救助”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是救助街頭的流浪人群,特別是流浪老人。得知“井居”老人的事情之后,從事救助志愿者工作十幾年的樊銀華表示痛心:“他們太需要一個"家"了!”
樊銀華曾經(jīng)從事建筑行業(yè),關(guān)注城市底層的流浪者已經(jīng)十幾年。2011年他成為“隨手街頭救助”的負責人,開始關(guān)注冬季在北京街頭流浪者的生存情況?!半m然這兩年流浪人數(shù)少了,但是他們的生存現(xiàn)狀仍然不樂觀?!狈y華在救助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北京站和北京南站附近都有一個流浪者固定群體,他們絕大部分是老弱病殘者,生活無依無靠。樊銀華初步估計,他這幾年來接觸過的散落在北京各地的流浪者有五六百人。
這些流浪者的“住所”令人難以想象。有的在橋墩下,有的在水泥管道中,有的甚至在排水涵洞里搭幾個木板就成了床。樊銀華告訴記者,一次救助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名60多歲的男性流浪者,身上裹著數(shù)十層綠化用黑色塑料薄膜,里邊穿著一層破舊單衣,在寒風里瑟瑟發(fā)抖。
每年在北京入冬后,樊銀華和志愿者們一周至少三次到流浪人群集中的地方進行救助,如果遇到下雪天氣,他們每天都會跟蹤回訪這些流浪者,為他們送上棉被、軍大衣、食品等?!白铋L的一次,連續(xù)八天我們一直奔走在北京的各個角落,就怕他們挨餓受凍?!?/p>
今年入冬以來,“隨手街頭救助”已經(jīng)對登記在冊的流浪者進行了兩次救助,共發(fā)放了100件捐贈的軍大衣和250床棉被,涉及被救助人員198人次。
“隨手街頭救助”的救助計劃原本給流浪老人提供了臨時住所,但是這一做法只持續(xù)了3個月。2011年,“隨手街頭救助”基地曾設(shè)在北京豐臺南苑附近,臨時租用了一個四合院和一個庫房。志愿者們會給救助回來的流浪老人提供床位和棉被,每天還會給5元的生活費和食品。但是由于被救助人員數(shù)量大,按照規(guī)定庫房也不能作為救助站,為流浪人群提供住所的救助方式最終擱淺。
不光無法給流浪者提供住所,現(xiàn)在“隨手街頭救助”基地的辦公用房也很難保證了。據(jù)樊銀華介紹,目前在通州租用的辦公場所今年11月上旬已被通知無法再繼續(xù)使用,“沒有辦公場所,我們的公益組織就要癱瘓?!?/p>
流浪者救助遭遇尷尬,路在何方?
很多網(wǎng)友不解,政府部門每年都在加大對城市生活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力度,這個群體的數(shù)量并沒有大幅減少并消失,是何原因?
樊銀華說,他接觸的流浪者中,一些人過了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再讓他重新過回原來的生活,他們不習慣;另一方面是一些剛剛開始流浪生活的人自尊心特別強,不愿意接受救助。
另一個原因是,政府層面對于流浪者的救助進行了較為嚴格的限制。樊銀華介紹說,按照國家民政部2003年8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里邊規(guī)定了流浪乞討人員向救助站求助時,自身身份要符合多個條件,而且要能提供身份證件、社保情況、流浪原因等情況,并且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如需延期還需申請批準。
樊銀華認為,政府這種“只救不養(yǎng)”的救助模式和種種限制條件有其原因和依據(jù),但也使得流浪者群體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大幅減少。對流浪者生活的關(guān)注和救助后持續(xù)的跟蹤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可能是政府部門一時難以實現(xiàn)的,“正因如此,拓寬救助渠道,讓更多民間力量參與救助是可以探討并嘗試的”。
讓樊銀華感到尷尬的是,對于他們這個民間公益救助組織,政府部門沒有反對過,但也沒表示過支持?!拔覀儚臎]得到過政府的支持,他們也沒有上門跟我們探討過相關(guān)的事情?!狈y華說。
記者采訪的“隨手街頭救助”志愿者們都表示,希望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參與公益救助,互相補充。他們建議,建立起國家層面的立體救助體系,完善救助機制,保證流浪乞討人員衣食住的基本需求;同時,政府有關(guān)部門在管理這些人員時應(yīng)該更加人性化,多些引導(dǎo),杜絕粗暴的驅(qū)趕等行為;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的前提下,能夠給民間公益救助組織一個更加寬松的發(fā)展環(huán)境,多些鼓勵和支持。
在結(jié)束采訪之前,樊銀華一再向記者表示,希望“隨手街頭救助”能有固定長期的辦公場地,讓全國各地朋友們的愛心能夠通過他們傳遞。
無憂保的快速發(fā)展,是中國3億無法正常繳納社保勞動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的“互聯(lián)網(wǎng)+人社”的一次大膽嘗試。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