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不僅是優(yōu)質(zhì)社保繳納平臺,還要做個體社保利益的捍衛(wèi)者,根植用戶,服務用戶,關(guān)注國家政策,解讀地方信息,實時跟進,解決個體社保繳納和享受社會保障遇到的各個疑難問題。
沈欣
我見過的古跡不多,去過煙臺宮家島的張桐人故居。作為書法家、慈善家的桐人先生,只留有一處匾額為“邀月”二字的墨跡,其余盡遭破壞。桐人先生為宮家島小學捐款助教,所立石碑慘遭破壞,殘缺的碑石早已做了民宅基石。還是在桐人先生的后人張壽基先生的指點下,我花費了半下午才找到漢白玉做的石碑的殘塊。雖然村民每天都從這里經(jīng)過,卻熟視無睹。
我看見了刻在碑上張桐人先生的名字,打量著,思索著,如果沒有張壽基先生的留心,村民根本早已忘卻,一切的功德都被埋進了歲月的沙土里。作為后人誰會感恩戴德去紀念一個曾慷慨解囊的慈善家,恐怕校史上也沒記載吧!我們的孩子知道嗎?我們心安理得地接受給予,叩問我們的良心還能安寧嗎?看看碑上的字跡,沒有因為風霜侵襲而灰暗,相反在太陽的照射下,發(fā)出晶瑩的光澤,依然潔白如玉。
再就是筆者到萊山區(qū)遠陵夼采風,聽說那里有白姑塔的遺跡。還是春寒料峭的時節(jié),冷雨撲面,寒氣逼人。我踩著土路一個人上山,正不知道去向,碰巧遇到一位初姓老人,就住在山坡下的平房里。老人問我:“你是來給老家樹碑的嗎?”聽說我的來歷,老人拿著手鋸,鎖上了門,就帶著我往山上走,一路是荊棘和雜草,老人的背雖然有些駝,但走起路來步伐矯健。
我一路跟隨著老人的足跡,看樣子他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雨時緩時急冷冰冰地落在頭發(fā)上、臉上。我給老人打著傘,老人說不用。老人拿著手鋸,在前面給我開路,遇到擋路的枯枝藤蔓都用手鋸割斷,真有些披荊斬棘的氣勢。到達目的地,白姑塔的遺跡已顯現(xiàn)在我的眼前,幾方土堆,一堆亂石。老人逐一給我介紹,哪塊石條是進大殿的臺階;哪處是正殿;哪一處坑是關(guān)老爺塑像的底座;哪是過去后院種菜的地方。走到一棵扁柏樹下,老人告訴我,這棵碗口粗的扁柏有三百多年了(經(jīng)筆者驗證不是如此)。
多次和老人交談,老人聽力不好,但談起白姑塔來,還是興致勃勃地說,村里到牟平趕集,出了牟平城西就能看見此塔。過去年輕后生趕集迷了路,隨行的老人就會提醒,順著遠處的白點(白姑塔),就能走回家。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白姑塔的名氣了。
老人送我下山,我說:“咱村都建新小區(qū)了,您怎么不去住呀?”老人說:“跟這習慣了,剛才老伴還給我蒸的干糧呢,你進來看看這里什么都不缺!”進了院子,有好幾個拼湊起來的玻璃房,種著一畦一畦綠油油的韭菜。一進老人的家門,就看出好久沒人拾掇了。家里用品簡陋,炕上連一個像樣的鋪蓋都沒有,雖然冬天剛剛過去,我不知道古稀之年的老人是怎么熬過這一冬的!老人指著馬路對面那片地,無不驕傲地說:“這是我開出來的地,今年又可以種花生和地瓜了?!弊叩揭粋€水坑邊,老人說:“這是我養(yǎng)的魚,都有一尺長了,這個水坑怎么旱,水源也不會枯竭……”
當我想告別老人,老人把他老伴的手機號碼給了我,說有事還找他。老人送我走遠了,我向后回望,還能看見白姑塔遺跡的那棵扁柏,蔥蔥郁郁地挺拔著,想著老人說:“等過上半個月,這里梨花白,桃花紅,可好看了……”如果那塔還在,這里就不會是這樣寂靜,有許多腳印會踏平此處。不知道生活在城市邊緣的老人,守著無塔之塔能守多久?他所記憶的有幾個人能了解,老人唯一的心愿是能夠把塔修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塔沒了,扁柏又將何去何從?守著無塔之塔,老人是否更加孤獨?我不忍繼續(xù)猜想……
我們的大腦儲存的東西越來越少,可以忘記的越來越多,我們的家園需要更多的烙印。本土的歷史文化,要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有印跡的,讓我們懂得接受的同時能學會給予。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quán)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shù),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chǎn)品。用戶只需要關(guān)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