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不僅是優(yōu)質社保繳納平臺,還要做個體社保利益的捍衛(wèi)者,根植用戶,服務用戶,關注國家政策,解讀地方信息,實時跟進,解決個體社保繳納和享受社會保障遇到的各個疑難問題。
子祁斷家事
gigi_chow@126.com
最近,有位94歲的阿婆在老人院自殺。至于原因,阿婆的女兒認為是老人院服務有問題,說有一晚阿婆沒飯吃,求一碗方便面,3小時才求得到。但老人院院長卻說,阿婆自殺前情緒低落,哭訴稱:春節(jié)和孫子婚禮,家人都沒讓她回去。想回家住一段時間,卻被兒子拒絕,母子爭吵,舍友們都曾經勸解過—事實真相,民政局正在調查。
由于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很多市民都把老人送入托管機構。然而,“送完后怎么辦”卻很少為人所注意。特別是自主能力好的老人,子女往往比較放心,容易忽略了這一重大變遷對老人的挑戰(zhàn)。
挑戰(zhàn)是什么呢?—首先要講老人的特點。生理上,60歲左右開始,大腦前額葉會逐漸老化,導致情緒容易波動,對于負面記憶抑制力下降,有時會抑郁,喜怒無常;心理上會出現(xiàn)退化,記性越來越差,易傷感,易動怒,看起來就像“老小孩”。
以上特點,造成了老人的兩種依賴:一是對于穩(wěn)定環(huán)境的依賴。需要熟悉、有安全感、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減少對情緒的刺激。就如古時說:老了,就不要隨便搬家動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是對親密關系的依賴。老人心理退化,容易產生“融合”的需要。也就是說,他們的一部分心理功能無法獨立完成,需要通過他人來實現(xiàn),就好像“融”為一體那樣。比如,有些老人無法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就必須由家人來哄,才能重新平靜下來。
“融合”往往需要在親密關系中達成,不是隨便找個外人就能“融”的。所以,老人也特別離不開家人的體貼。
以上兩種依賴,令“遷入老人院”成為重大挑戰(zhàn)。需要高質量的親密關系來支持—自體心理學認為,好的親密關系對象一般有兩個特點:
一、可期待。就如我們需要確認:親人是伴隨我們的,他們遲早會來到我們身邊,無論是他們的身體,還是他們的支持、溫暖或者慰問……一旦確認這一點,我們就能獲得很大滿足。
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家人定時慰問,最好不要“高興就一天兩三個電話,不高興就十天八天不來電”—保持規(guī)律,容易讓老人逐漸產生安心的預期,提高他們對分離焦慮的忍受力;重大事件讓老人參與,時不時和老人團聚,讓老人保持和家庭緊密聯(lián)結的感覺,等等。
二、積極回應。就如我們明白:我們傾吐,親人是會聆聽的;我們煩惱,親人是會安撫的;雖然親人有時會拒絕我們的要求,但他們的愛總不會離開……確認這一點,我們對適應陌生環(huán)境就會產生很大信心。
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家人提高和老人的溝通質量,多從老人的角度思考,給予更多感同身受的回應。就算老人的要求一時做不到(比如回家?。?,拒絕時也可以堅定而不帶敵意,讓老人明白,家人只是拒絕了“回家住”這件事,而不是怒氣沖沖地把“我”整個兒拒絕了,他們的愛依然在……
有了家庭的大力支撐,老人院的幸福晚年,就能獲得保證了。
子祁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推出“互聯(lián)網+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品。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