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不僅是優(yōu)質社保繳納平臺,還要做個體社保利益的捍衛(wèi)者,根植用戶,服務用戶,關注國家政策,解讀地方信息,實時跟進,解決個體社保繳納和享受社會保障遇到的各個疑難問題。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昨天,20位臺灣老人踏上闊別已久的故土揚州,探親、尋根。
72歲的老人劉錦龍走在廣陵路上,不斷地向老揚州街坊們打聽一個記憶中的地址—左衛(wèi)街33號。這是老人第5次回到揚州尋根,這次他會如愿嗎?
尋
尋
根
5次返揚,只為左衛(wèi)街33號
“你知道左衛(wèi)街33號在哪里嗎?”昨天,一位老人在廣陵路上不斷向街坊四鄰打聽詢問。他叫劉錦龍,1943年生于揚州,1948年離揚乘船前往臺灣。據(jù)他介紹,父親劉承發(fā)是黃埔軍校16期學生,1948年離開揚州前。曾任職江都縣政府。老人口中的左衛(wèi)街,其實就是老城區(qū)廣陵路在民國時期的名稱,但幾十年過去,城市已經翻天覆地,幾乎已經沒人能回憶起具體的位置。
劉錦龍雖然在臺灣生活了60多年,可為了圓父親的夢,了卻自己認祖歸宗的夙愿,1995年至今,他5次返回揚州,只為找回記憶中的一個門牌號碼:左衛(wèi)街33號。“我在這里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院子里花格窗,花園里還有口井、屋頂青磚黛瓦—”劉錦龍說,這是他對揚州為數(shù)不多的記憶。“父親在世時再三囑咐我:"落葉歸根,是他的樸素真摯的情感……"退休后為了找到祖上的老宅子,我沒少往大陸跑,但遺憾的是一直沒能如愿?!?/p>
意
意
外
發(fā)現(xiàn)兒時就讀過的幼稚園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對此,劉錦龍老人可謂是感同身受。老人告訴記者,當聽說有知情人了解左衛(wèi)街的事情時,他很興奮。市臺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武城巷9號一位70歲的李秀華老人,曾是當年左衛(wèi)街的老街坊,可能會知道些什么?!?/p>
陪著劉錦龍老人找到李秀華,兩位老人立即開始了記憶的搜尋。
李:“我家住在左衛(wèi)街26號,記得隔壁有家木匠店,老爺子姓劉,旁邊還有家銀行?!?/p>
劉:“左衛(wèi)街上有個魏家花園,那是我老早住的地方?!?/p>
李:“哦,你說的那個花園老早就拆掉了,花園里面還有口井。”
劉:“嗯,對對,那是我跟我爸爸住的地方。”
一陣拉家常后,雖然和李秀華老人的“閑聊”依舊沒能找到故居,可劉錦龍老人卻不甘心,繼續(xù)向前探訪,沒一會,他就有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梅花書院?!斑@里以前是蘇揚實小,保姆老高曾抱著我來這里,下雨天我都會將一把傘玩丟掉?!憋@然,這個新發(fā)現(xiàn),讓老人很興奮?!氨M管沒能找到左衛(wèi)街33號的具體位置,但總算有了收獲。因為我舅舅跟我說,我就在梅花書院讀的幼稚園?!?/p>
征
征
集
請知情人幫助老人圓夢
昨天上午,“揚州市對臺文化交流基地”在雙博館揭牌。我市臺屬代表30人、臺灣揚州同鄉(xiāng)會“工商建設文史名勝”參訪團30人出席揭牌儀式。市臺辦、市文物局共同商定,在博物館成立“揚州市對臺文化交流基地”,希望今后能借助這個平臺,進一步加強揚州與臺灣的文化交流,為推動兩岸文化發(fā)展與繁榮,作出更多貢獻。而這次劉錦龍等20位臺灣老人回揚探親、尋根正得益于此。
市臺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幫助劉錦龍老人尋根,他們也下足了功夫,但收獲卻并不大。他們曾先后到市房管局、檔案局、城建局、派出所等單位查資料,但因為城市變遷太大,好多資料也不詳盡,一直沒有進展?!岸嗄陙?,老人曾5次返回揚州,只為找回一個記憶中的門牌號碼。今天,又在廣陵路上看到劉錦龍老人的身影。非常希望這一次老人能如愿?!?/p>
本報在此也向市民征集線索,如果您知道左衛(wèi)街33號的情況,歡迎致電本報96496提供線索。
記者 陳潔文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品。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