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是全國首創(chuàng)的個體社保微信自助繳納平臺,未來十年無憂保堅定服務個體社保繳納的戰(zhàn)略思想絕不動搖,并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打造個體社保領域的第一服務者和行業(yè)領導者。
久別的女兒女婿打電話說開車回家,他和老伴高興不已,卻突然想起進村山路坑坑洼洼。擔心路不好走刮到女兒車底盤,天剛亮他就出門修路,僅靠一把鋤頭,填平了3公里山路上所有的坑洼。他說,女兒嫁得遠,回家不容易……
西安陳大爺的女兒接到父親電話,“家門鑰匙丟了!”女兒急忙趕來找開鎖匠開門。一進門陳大爺就搶著給女兒做飯,女兒想幫廚也被拒絕,“上班累,歇歇吧?!泵撏馓讜r,女兒看到鑰匙就掛在父親腰間……
這樣一組《?;丶铱纯础返男侣剤D片在網絡上朋友圈中熱轉,而與此同時,《安徽六旬老人死后遭群犬分食》、《浙江兒子趕回家發(fā)現父母已離世多日》……近段時間連續(xù)發(fā)生的獨居老人意外死亡事件一次次觸動人們的心弦。
獨居老人、空巢家庭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引發(fā)社會思考。在他們之中,有的是因為沒有子女或早年喪子而老無所依,有的是因為子女工作繁忙常年不在身邊,有的是子女身處異鄉(xiāng)而留守,也有的是因為種種矛盾而失去親情的慰藉……
據統(tǒng)計,在我國1.67億60歲以上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本市僅紅橋區(qū)就有19000余名空巢老人。記者嘗試走進他們的生活,去體味獨居老人的冷暖人生。
延伸討論
獨居老人
以房養(yǎng)老靠譜嗎?
老話總說養(yǎng)兒防老,可是這幾年子女和父母不在一個城市生活的情況越來越多。養(yǎng)兒防老成了空談,以房養(yǎng)老倒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不少房地產企業(yè)已經開始建設養(yǎng)老地產項目,如萬科北京的養(yǎng)老地產項目已經面市,保利也以高端養(yǎng)老加休閑養(yǎng)老的模式進軍一線市場。但天津在養(yǎng)老地產這方面相對滯后,目前項目大部分位于四郊五縣,例如寶坻區(qū)牛道口鎮(zhèn)的云杉鎮(zhèn)宜老社區(qū)和津南區(qū)紅磡領事郡內的永泰紅磡養(yǎng)老項目等。本市養(yǎng)老項目多遠離市區(qū),交通不便,而且周邊配套不足,并不能完全保證老年人日后生活能夠“高枕無憂”。
家住河北區(qū)的高大娘前不久和老伴去了趟云杉鎮(zhèn)宜老社區(qū),“這里環(huán)境是不錯,社區(qū)的文體活動中心里面項目也挺豐富的,還有衛(wèi)生站和社區(qū)食堂,在這住著吃喝倒不用操心,可就是離城市中心太遠了,孩子們都在市區(qū)上班,在原來家里每個月還能見一兩面,要是住到這里估計一年也見不到一兩面吧。而且我們歲數大了,對醫(yī)療保障方面更看重,可是大多數甲等醫(yī)院還是在市區(qū),這么偏遠的養(yǎng)老地產項目能否保障我們老年人的就醫(yī)需求,讓我們不能完全放心。”
本版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劉耀輝 姜寶成 攝
典型案例
他們?yōu)楹稳绱斯陋殻?/p>
原因1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俗話說“養(yǎng)兒防老”,“兒”沒了,“老”怎么養(yǎng)?
從椅子到廚房是七步,從樓道到院子是19步—算上廚房、洗手間總面積不足19平方米的小屋就是王秀蘭的整個世界,別人幾步就能走個來回的距離,對于腿腳不便的她來說,要走上幾倍的時間。
紅橋區(qū)咸陽北路街彰武樓是個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社區(qū),今年76歲的王秀蘭在這里已經住了十幾個年頭。十幾平方米的屋子里,左手滿滿當當緊緊排著一溜箱柜,和右手的床之間只有一條一人寬的過道,除去電冰箱、洗衣機,屋子里只有兩張椅子的空間。獨子從7歲時就被診斷出白血病,傾盡心血治療到25歲時還是去世了,2013年,相濡以沫的老伴也沒了,家里冷冷清清只剩了她一個人。
孩子一病十幾年,含辛茹苦養(yǎng)大了,送走了,老伴糖尿病引發(fā)了綜合征,又因腦梗造成偏癱,行動不便又是好幾年,“那時候可是伺候完小的伺候老的,可沒覺得苦,帶著兒子、老伴每月掛號、看病、拿藥,每天做飯,洗衣,給病人端水喂藥……腳不沾地地忙忙叨叨一天就過去了,哪怕推著老伴在小區(qū)里轉一轉也是好的,”現在王奶奶閑下來,反而不習慣了:“人老了覺少,可晚上黑漆漆的就我一個人,什么也不愿意干,只好早早就睡,把晚上洗洗涮涮的活兒挪到早上做?!睅挥?平方米,人都轉不開,洗衣機只能被放到屋里靠窗戶的一角,沒法接下水,注水放水都靠用盆接,老人挪又挪不動,除了偶爾用來甩甩干,只好“當擺設”。衣服基本全部靠手洗,所以不能攢,每天都要洗。一個人吃飯,有時候就做點簡單的面湯,一上午就過去了。有陽光的時候王奶奶會挪到院子里坐著曬曬太陽,一坐就是大半天。
“本來我看屋子太窄,想把大箱子柜子挪走,她不讓,腿腳不好,只能扶著箱子才能走到廚房。”今年58歲的王香榮是王奶奶的弟媳婦,一進門就忙著把手里的牛羊肉切成小塊,按每天的分量分裝到小兜,井井有條地碼在冰箱的冷凍室里。她家住得不遠,每天來給王奶奶買點菜、洗好切好送過來,有時候幫著買買日用品、做做飯,看看老人有什么需要,幫她拿點藥什么的。“試過找保姆,一天三個小時,一周歇2天,黃金周照歇,也就買買菜做一頓飯,每月1200元還留不住,換了好幾個就算了,現在老嫂子也有糖尿病,看病就得花不少錢?!彼嬖V記者,老嫂子的腿腳不好,最擔心的是她一個人在家磕著碰著,自己也退休十年了,現在還有精力,“就怕歲數大了也跑不動啦”。最近她正在找房源,希望能把兩家換到一套大一點的房子,哪怕一個小區(qū),照顧起來也方便。
原因2 家庭矛盾
“歷史遺留問題”沒解決好,造成了多少“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
李大爺一個勁兒囑咐,千萬別寫名,別說住哪兒,“可不能讓街坊鄰居知道是咱家,丟人!”
李大爺新搬到現在的小區(qū)也就兩三年,在鄰居們的眼里,他生活小康,兒女雙全,女兒在深圳一家外企做主管,年薪幾十萬,嫁了個當地人;兒子說是自己做買賣,雖然常年見不了幾面,也總是挺嚴肅的,但老爺子嘴里沒少念叨,今天又給買什么了,昨天又給了多少錢,語氣里滿滿的驕傲……兩個孩子都很有出息,對老人又孝順,聊起來大伙兒都挺羨慕。
可只有李大爺心里才知道,兩個孩子和他之間像隔了一座山:年輕時重男輕女的觀念作祟,加上家里條件有限,大女兒從小就被送回了鄉(xiāng)下的奶奶家,被觀念頑固的老人“簡單粗暴型”養(yǎng)大。因為童年缺少關愛,女兒雖然初中畢業(yè)后回到了天津,但一直跟父母不親,因為父母偏愛養(yǎng)在身邊的弟弟,為此沒少跟父母打架。高中畢業(yè)后一氣之下考到了南方一所大學,畢業(yè)以后就去了深圳,幾乎不和家里聯系。兒子一直和老兩口住在一起,但是前兩年拆遷時,兒子提出要拿拆遷款在市里買一套大一點的房子結婚用,讓老人在遠郊買一套小一點的自己住,因為老伴身體不好需要每月跑醫(yī)院,李大爺沒同意,最后只夠在市里買了現在住的房子。因為房子的事父子鬧得很不愉快,兒子干脆搬出去單過,一年半載也不露面,兒媳婦就更不上門了,連孫子出生都不讓老人見。老伴過世后,兒子更是不來了。
因為怕鄰里笑話,被大伙瞧不起,在外面李大爺都是裝出一副笑臉,逢人就說自己的兒女多孝順,說得多了,自己都恍惚以為是真的。家里有一部電話,李大爺耳朵不好,電話響了常聽不見。每次出門返家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翻看來電記錄,期待能收到一個來自兒子或者女兒的電話,但是兩年多來,他收到的一直是失望?!艾F在人都是沒事不登門,他們都不來看我了,也不打電話回來了。有時我打電話過去,他們看到就掛掉?!?8歲的老人顫抖著說,就怕“我就是死在家里了也沒有人知道呀”。有知情的老朋友氣不過,建議他去法院告兒女要求贍養(yǎng)探望,他只是搖搖頭:“現在兒女給不給錢已經不重要了,我就想在我身體不痛快的時候,他們能打個電話、能來看看我。這要是一到法院,不就徹底斷了情分了?”
原因3 距離
兒女為了事業(yè)、工作四處漂泊,老兩口的家就變成了“空巢”……
家住河西區(qū)港云里社區(qū)的冀大爺和老伴,2015年這個元旦過得有點小鬧心。
冀大爺四年前從事業(yè)單位退休,老伴是公務員,兩個人加在一起的退休金不少,足夠維持平時生活,唯一讓老兩口不放心的是就是一直漂泊在外的兒子小冀。冀大爺的兒子大學畢業(yè)離開天津去了上海讀研究生,畢業(yè)后順利留在一家外企工作,這一走就是14年,那時候自己上班不覺得什么,每年要不等兒子休假回來,要不就和老伴一起去上海陪兒子住一陣子。前年兒子結婚成了家,去年辭職離開上海進京創(chuàng)業(yè),本來以為空間距離縮短了兒子回家更方便了,而且自個兒干時間靈活不像以前還得等單位放年假才能回來??墒菦]想到自打離職創(chuàng)業(yè)后,回家次數反而比以前少了很多。
退了休的老兩口一下子空閑下來,生活上、心理上種種不習慣,每天除了數著日子盼著兒子回家,只有大眼瞪小眼。這不,兒子打電話回來,這個元旦工作上有應酬回不來了,春節(jié)可能有帶隊旅游的計劃,“家里缺點啥就跟我說,年貨什么的早早都預備好了,得空就讓快遞公司寄過來”。
“缺什么?缺兒子!”冀大爺和老伴前陣子去北京陪兒子住了兩天,“可是他一早就上班了很晚才回來,我們倆在北京也沒有親戚朋友,白天除了出去逛街就是在家看電視,實在沒意思。這不又回天津和老同事們聚聚。”冀大爺無奈地搖搖頭,其實就是希望平時有時間能和孩子一起吃個飯什么的,可是孩子正在創(chuàng)業(yè)關鍵時刻,家又離得八丈遠,除了更多理解還能說什么。
原因4 各種壓力
孩子忙,孫子上學遷戶口,老伴跟過去“陪讀”,一個人吃飯,吃嘛都不香。
“天暖和時還能出門轉轉,在路邊攤看看下棋的,公園里遛遛彎,和老伙計們聊聊天啥的,這一到冬天,連馬路邊下棋的都沒有了,想找個說話的都找不著?!?/p>
家住河北區(qū)建昌道的張大爺原本一家五口其樂融融,從小孫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起,兒子兒媳為了讓孩子打個好基礎,把孩子的戶口轉到了河西區(qū)的姥姥家附近上小學。因為兒子兒媳都在開發(fā)區(qū)上班,每天沒有時間接送孩子,孩子姥姥身體又不好,張大爺的老伴兒就跟著去了兒子兒媳在學校旁邊租的房子住。房子小,人多住不開,張大爺就一個人留在了河北的老房子,落了單,這一單就是5年。
原本家里滿滿當當的人,“轉都轉悠不開”,現在家里空空落落的,56平方米的房子一下子覺得“大得不得了”。從來沒有自己做過飯的張大爺從頭開始學著買菜、記賬、做飯,“不是砸了鍋就是煳了灶”兒子怕他受罪,要給他找小時工,老張覺得不習慣,給錢讓他下館子,吃遍了周圍小飯館以后,老張怎么都覺得不順口,又折回家在廚房折騰幾輪,最后常常下點兒面條對付對付。“就我一個人,吃什么都不香?!?/p>
張大爺最盼的就是周末,老伴和兒子一家能回來呆上半天,一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可隨著給小孫子報了各種補習班特長班,五年級的學習也越來越緊張,這種難得的團聚也越來越少?!斑@不,已經一個多月沒回來過了。兒子工作忙,每次打電話不是在加班就是在開車,晚上再打吧,又擔心影響小孫子做功課?!睆埓鬆斨钢刻於籍嬃藢吹脑路菖?,一臉的落寞:“現在倒是不愁吃不愁喝,好在身體還健壯,可就是一個人太悶。原本以為熬過小學就能恢復正常,可看這意思估計初中還得"單"三年,高中啥情況還不好說呢!”
破解之道
街道社區(qū)各顯神通
從小事做起讓老人不孤單
獨居老人這樣的現象現在越來越普遍,為了更好解決老人獨居造成的生活不便和精神空虛,本市不少街道和社區(qū)想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為這些老人分憂解難。例如:友誼路街道開展的“1+1+1”社區(qū)為老服務活動,由社區(qū)老年協會帶頭與困難老人簽訂幫扶協議,形成“一個社區(qū)志愿者、一個好鄰居、一個困難老人”的“1+1+1”幫扶模式,目前已簽訂566對幫扶協議;越秀路街老年志愿者與大學生志愿者聯合組成精神聆聽員隊伍,入戶陪空巢老人聊天嘮家常,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獨;馬場街先進里社區(qū)舉辦“相約你我他,說說心里話”聊天活動,邀請居住在本轄區(qū)的社會知名人士走進社區(qū)聊天室,和老人們聚在一起,談國事、說區(qū)情、聊新聞、話健康,圍繞社區(qū)重點和熱點問題展開討論;梅江街把居家養(yǎng)老工作融入數字化建設,在“天下梅江”網站開設“老年康樂園”網頁等老年精神慰藉活動。而一些社區(qū)還會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給小區(qū)的獨居老人送去慰問品,例如新都莊園社區(qū)工作站,該社區(qū)共有8戶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每到年節(jié)工作站就要到家里看望他們,還會帶去慰問品讓老人們感受到社區(qū)如家一樣溫暖,其中兩位年齡較大的老人,工作站受家人委托還提供每天“敲門問候”。
政府企業(yè)攜手出力
政策加市場為老人解憂
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凸顯,在解決獨居老人養(yǎng)老方面,政府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內功”,從細節(jié)入手從小處著眼。例如:本市河西區(qū)經過多年摸索就形成了一套特色的居家養(yǎng)老服務模式。
一是設施建設。近幾年來,河西區(qū)共建成62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以老年人生活照料、醫(yī)療服務和文化娛樂服務為主,分別設有老年人食堂、休息室、健身康復室、文體活動室、社區(qū)醫(yī)療站、閱覽室和老年課堂、網絡室、聊天室等;二是配餐服務。為了滿足獨居老人特別是那些高齡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老年群體的就餐需求,新建、改建或吸收現有餐飲單位加盟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截至目前,全區(qū)共有符合要求的社區(qū)食堂9家,老年人助餐服務社區(qū)覆蓋率達到100%;三是開展老年應急呼叫服務。與華夏恒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搭建“居家?!本o急救援和生活幫助服務平臺,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打造居家養(yǎng)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已有1000多名老人享受該服務,為老人切實解決應急問題百余例,老人普遍反映良好。今年該公司還與區(qū)老協聯合為河西老人免費發(fā)放“居家?!狈张苾扇f個,老人一旦發(fā)生意外,路人及時撥打服務牌上的免費電話,公司服務人員馬上會把老人信息傳遞給家屬進行即時救助;四是深化社區(qū)助老志愿服務。建立鄰里關照網、開展“敲門問候”,為空巢老人、特困老人安裝愛心門鈴。以樓棟為單位,樓棟長或鄰居與困難老人結成幫扶對子,“一助一”“一幫一”,老人有困難通過愛心門鈴求助解決。
調查思考
養(yǎng)老服務,這些問題別落下
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guī)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边@也被媒體解讀為“?;丶铱纯磳懭敕伞保怀?赐先藢龠`法。
如今,“?;丶铱纯础比敕ㄒ褍赡暧杏啵珡挠浾卟稍L到的情況來看,或因客觀所限,或因主觀漠視,或因條件制約,在“尊老”從一個道德標準變?yōu)橐粋€法律條文后,獨居老人缺少妥善照料的尷尬仍在繼續(xù)。
獨居老人多 服務補貼存在短板
記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對老年人的補貼政策多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救助的低保戶、孤寡戶等困難群體,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獨居老人的專項補貼、幫扶政策。近年來,本市大力扶植發(fā)展居家養(yǎng)老服務,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相應的服務補貼,但補貼范圍也僅限于具有本市戶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救助的60周歲以上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對于迫切需要這種居家養(yǎng)老服務的獨居老人來說,略顯捉襟見肘。以紅橋區(qū)咸陽北路街為例,共有老人1600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是單身生活,80%至90%的老人不和孩子同住。本溪社區(qū)居委會只有6個人,要服務800個老人,無論是財力和精力都很難達到。
幫扶季節(jié)性 呼喚長效關懷機制
記者查詢發(fā)現,本市各區(qū)縣針對獨居、空巢老人的慰問、幫扶、補助活動數量不少,但呈現斷點式、季節(jié)性特點,以雷鋒日、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節(jié)令前后居多,“重陽節(jié)前來,重陽節(jié)后走”。而獨居老人急需的精神關懷、心理關照、生理照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社區(qū)受財力、人力所限,往往只能靠居委會工作者和志愿者不定期探望,很難形成長效關懷機制。
精神更貧乏 期望增加活動場所
記者了解到,本市紅橋、南開等老工業(yè)企業(yè)宿舍集中的老城區(qū),不少老社區(qū)成為老年人的集中居住地。這些社區(qū)內,往往樓房陳舊、院落破損,基礎設施多年沒有增補,缺乏適合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與設備。不少老人反映,他們平時玩撲克牌、下象棋都沒有地方去,只能在樹陰下進行,而一到漫長的冬季所有的活動都進行不了。社區(qū)里不少愛好相投的老年人更希望能組建自己的團體,但缺乏場地。一位居委會主任介紹,在他服務的社區(qū)里,群眾可活動的場地僅有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居委會會議室,許多活動沒法開展,社區(qū)每逢國慶節(jié)、元旦開展居民聯歡會時都得到附近租場地。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推出“互聯網+個人社?!钡膫€體社保產品。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