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早報:無憂保是全國首創(chuàng)的個體社保微信自助繳納平臺,未來十年無憂保堅定服務(wù)個體社保繳納的戰(zhàn)略思想絕不動搖,并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打造個體社保領(lǐng)域的第一服務(wù)者和行業(yè)領(lǐng)導者。
本報記者 祁勝勇
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孫家寨比趕集還熱鬧,本村的老人、十里八村的老人、甚至外地的老人,都要來這里歡聚,包餃子、吃餃子、免費理發(fā)、看大戲……這些農(nóng)村最弱勢、最孤獨的群體,在這個時刻他們是最尊貴的客人。
初一、十五,老人們趕往孫家寨
夏天的冀南平原,清晨來得更早一些。
遼闊的大平原上,還披著一層如紗的薄霧,綠油油的小麥在靜靜地灌漿、成片的果樹在甜蜜地生長,風吹鄉(xiāng)路兩旁沾滿露水的樹葉嘩嘩作響。遠近的村莊里,大公雞喔喔叫著,宣布著一個祥和日子的開始。
5月3日是農(nóng)歷十五,這個日子在威縣的鄉(xiāng)間有些特別,自古以來,初一、十五是當?shù)孛耖g傳統(tǒng)的好日子,是莊重的日子、神圣的日子。
西里固村76歲的老漢宮恩連五點就起來了,頭一天晚上,他就精心地為電動自行車充電,在這個大日子里,已很少出門的老漢,要做一次遠行?!案缮度ィ鬆??”路遇的村人詢問,老漢大聲地說:“去孫家寨,吃餃子、看大戲!”
老人的目的地— 孫家寨在30里外。老漢騎著電動車在鄉(xiāng)間的公路上愉快地走著,過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這條路他已經(jīng)走了好多次。
和宮老漢一樣,四面八方的鄉(xiāng)路上趕往孫家寨的老人們絡(luò)繹不絕。有騎電三輪的、自行車的、有讓兒女開車或者開三馬車拉著的、有走著來的,有三三兩兩結(jié)伴而行的、有拉著老伴的、有子女們陪同來的……
賀釗鄉(xiāng)孔陳村72歲的孔繁星帶來的一個小小的團隊,他們一行4位老人一起騎自行車而來,最大的75歲,最小的68歲,騎行了15里。
10里鄉(xiāng)路算不得遠,但對于82歲的尹維才和83歲的王桂榮來說,幾乎就是一次長途旅行,他們也是騎自行車來的,兩位老人樂呵呵地說,高興,一點也不累。
87歲的王維國與同歲的龐立勤兩位老人騎了更遠的路,他們騎行了12里!
更遠的老人還有,最大的一個老人團來自300里外的邢臺縣將軍墓村,是鎮(zhèn)干部帶隊來的,村干部、老人代表一下來了六十來個人。
人群中不時見到半身不遂、不能走路的殘疾老人,被老伴、子女或者同村的老漢用電三輪拉了來。
很快,孫家寨的鄉(xiāng)路上的車輛停出了一公里,造成了這個偏遠村莊里常見的“交通堵塞”,村委會旁邊的空地上,電動三輪車、電動車、三馬車、自行車密密麻麻,煞是壯觀。
像一塊巨大的磁石,這個特別的日子,十里八鄉(xiāng)的老人們被吸引到孫家寨。
節(jié)日,從頭一天開始
35歲的付宏偉和其他義工們一樣,穿著一件鮮艷的紅馬甲,與老人們熱情地打著招呼,他的臉上總掛著暖人的、謙和的微笑。
老人們不知道,為了準備這一天的大餐,付宏偉已經(jīng)忙碌了一個白天和大半個夜晚,這一今天他們四點鐘就起來了,給早來的老人們炸油條、熬粥、拌菜。
這一天的餃子餡與餃子面是頭一天就準備好的,記者的鏡頭記錄下他們頭一天忙碌的場景。
剛剛割下的散發(fā)著清新氣息的茴香像小山一樣摞在村委會的院子里,一大群村里的老人提前來當義工,擇菜、洗菜。
張奶奶82歲,王奶奶81歲,她們都是鐵桿的義工,幾乎每次都來,張奶奶說,自己在家孩子們不讓干活了,飯也不做,但來這里當義工,孩子們也不攔,大家說說笑笑很開心。
忙碌的人群中,記者見到付宏偉的父母,他們也在擇菜、和面,見到記者,他們很熱情地與記者握手,在他們眼里,這是兒子的事兒,來幫忙的人都是幫自家的忙。
600斤茴香、50斤粉條、1000枚雞蛋、40斤香菇、30斤花生油……組成了豐盛美味的餃子餡,義工們有的負責炒雞蛋,有的負責切粉條,有的負責切香菇,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比自家過年包餃子還認真。
52歲的王淑敏是縣供電公司的職工,趕上休假,她提前一天就過來了,每到初一、十五前一天有空兒就來孫家寨當義工,是王淑敏生活里的重要內(nèi)容。
開著一輛面包車幫助拉人拉物的義工王召印也是鐵桿的義工,是鄰村人,他幾乎每天都在孫家寨跟著付宏偉忙碌,他和付宏偉是初中同學。
25歲的義工范云嶺是滄州泊頭人,去年剛從河北大學畢業(yè),上大學時他就熟知付宏偉的事跡,畢業(yè)后就找過來當義工,現(xiàn)在他是付宏偉的得力助手之一。
這里還有一些年齡更小的義工,甚至還有幾個十幾歲的,這些孩子大多是父母送過來的,有的不上學了,有的是問題孩子,還有的精神、心理有毛病,父母來這里受了感動,讓付宏偉幫著帶帶他們。
準備好餃子餡、餃子面、炸油條的面,切好早餐菜肴,已經(jīng)晚上10點多了,在這個期間,他們還給村里的4個空巢老人送去了晚飯。大家枕著興奮的疲憊睡下,天不亮他們就要起來生火,迎接老人們的到來。
歡樂的聚會
石家莊攝影家程耀金已來過多次了,孫家寨孝道大餐飽含濃郁人情與鄉(xiāng)土氣息的場景總讓他佳作迭出,他說,老人們的表情都慈祥生動,真可以做一場影展。
孝心餐,本村超過65歲的老人誰都可以來吃,而且本村的義工要一一上門提前禮請,有病或生活不便的,付宏偉要帶著義工一一送上門去。
外村人,只要來了,都是客人,不論是否超過65歲。本村老人特別的待遇是,每次大餐開始前,要給這一時段過生日的老人集體祝壽,將他們請上臺,戴上生日帽,點蠟燭、切蛋糕,然后子女代表為他們演唱孝親的歌曲。另外,本村老人,每次還有禮物,禮物不貴重,多是每次價值十元八元,比如一袋糖、一袋蛋糕、油米面等。
不論本村還是外村的老人,大家都很開心,每次這樣的聚餐,都像是一場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盛會,“比過年還開心”。
早來的老人,來到了就有可口的早餐,有自家壓榨的花生油炸的油條,有八寶粥,有時是老豆腐,有孫家寨生產(chǎn)的拌蓮藕,有點了孫家寨自家香油的咸菜……
大餐就擺在村委會前的廣場上,一桌上滿了再上一桌,來的都是客,流水的席……“老王你好!”、“老伙計又見到你了”,廣場上,不時響起驚喜的喊叫,這些垂暮之年的老人們,在這里常常能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
58歲的王永軍來自威縣縣城,他是一名下崗職工,來孫家寨他找到生活的價值,他早年學過理發(fā),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他都過來義務(wù)理發(fā)。與他同時擺開義務(wù)理發(fā)攤的還有縣城里兩名專業(yè)理發(fā)師、村里的一名七十多歲的老剃頭匠,老頭老太太們都等著來孫家寨排著隊找他們,一天下來,幾個人能理四五百人。
早餐吃完了,就開始包餃子,無論是老人,還是來參觀的年輕人,到了現(xiàn)場不由自主,都洗了手參與。一個外村的光棍老漢說,我自己在家,過年都不包餃子,這比過年強。
包著餃子,拉著家常,其樂融融,感覺就是一家人。
更有意思的是,不僅包餃子的,其他負責搟皮、送皮、端餃子、燒火的,許多人都是第一次來,沒有人指揮,大家自動找到了各自做義工的位置。
三個來自石家莊的年輕人負責用棉花柴燒火還是第一次,他們說,來到這里,被這個“場”感染,就想搶著多干點活,不然一會兒光吃餃子自己都不好意思。
舞臺上大戲開始,有紅軍舞、有幾十年前的樣板戲,有孝親敬老的歌曲,節(jié)目都是遠近的業(yè)余團體送來的,這里也給了他們一個展現(xiàn)才藝、奉獻愛心的舞臺。
小小餃子給老人們帶來的幸福
82歲的本村老人張桂琴說,自從宏偉回了村,我們的老人就享福了。平常兒女不在家,他帶人一天給送三頓。過年過節(jié),還給我們老人發(fā)米、發(fā)饅頭。
為什么包餃子?付宏偉說,開始給老人們供餐時,也供過熬菜、饅頭,但后來還是選定了餃子,一是農(nóng)村老話“好吃不如餃子”,二是包餃子人人都可以參與,參與也是讓他們高興的一種方式。
老人們陸續(xù)來到孫家寨,9點鐘開始包餃子,12點下餃子,三個超級大鍋一起煮,一鍋下十五蓋板餃子,也得吃到下午三四點鐘,往往義工們吃飯,都在四點以后,收拾干凈,已是五點以后。
老人們并不急,他們圍坐在一起,喝水聊天,靜靜地享受這個節(jié)日。
許多老人對記者介紹,他們的子女多出去打工了,不在身邊,就是在身邊,一般也分開住,年紀大了,有的老伴兒也沒了,很孤獨。
60歲的張清學來自18里之外的沙河辛村,他說,老了,不干活了,來這里歇一歇,熱鬧熱鬧,高興高興。
每次大戲結(jié)束,付宏偉都會上臺,跟老人們講幾句話,老人們都孩子一樣熱烈地鼓掌,在他們眼里,宏偉就跟孝順兒子一樣親。
老人們吃罷餃子,依依不舍地告別。停車場上,一個細節(jié)很動人:付宏偉派人連接了大量的接線板,大家的車子都充足了電。
十五過去,就盼著初一。老人們推著車子、拄著拐棍各奔東西,他們相約:初一再來!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shù),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chǎn)品。用戶只需要關(guān)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wù)。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