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保不僅是優(yōu)質社保繳納平臺,還要做個體社保利益的捍衛(wèi)者,根植用戶,服務用戶,關注國家政策,解讀地方信息,實時跟進,解決個體社保繳納和享受社會保障遇到的各個疑難問題。
這位有心的老人叫孫治德,79歲。她收藏的1200多支筆種類很多,從最常見的一兩塊錢的圓珠筆、碳素筆、鉛筆,到素描用的筆,軟筆書法專用筆,還有各種蠟筆,各個時期的鋼筆,雖然不是特別全,數(shù)量卻不少。
9月1日中午,老人在家收拾筆,一盒盒擺在茶幾上,果然是超級壯觀。絕大多數(shù)的筆已經(jīng)沒墨水或者沒筆芯了,壓根就寫不出來字,可老人舍不得扔,都當寶貝一樣留著。
去年從長春經(jīng)開(600215,股吧)區(qū)搬家到凈月高新區(qū),家里人幫她收拾屋子,見一些沒有用的舊筆管、筆尖、筆芯,就扔了。為了這事兒,她還特意跟家人講明:“不能扔,那是我的寶貝,現(xiàn)在是我的收藏愛好之一。”這不,馬上就中秋節(jié)聚會了,她給兒孫們安排任務,“把家里不用的筆都拿來,彌補你們造成的損失?!?/p>
喜歡寫字的人看著這些筆,著實心生歡喜。有的鋼筆很古老,應該是20多年前最流行的款式。有些木雕筆是老人淘來的,也有些筆是出國旅行專門買的。而絕大多數(shù)筆,就是她平常買來抄書的。
老人說,小時候家里窮,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后來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了,她去后方醫(yī)院做了護士,一干就是一輩子。總覺得自己讀書少,一直找機會彌補。老人讀書、讀報,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所有的筆都是用來摘抄的。跟著電視學做菜,抄菜譜;跟著報紙學作詩,抄名句。
到現(xiàn)在,她都在懷念自己的第一支“筆”—那是一塊白色的畫線石,寫字就在大石板上。第一支鋼筆是父親送的,希望她好好工作。第一次修筆,是在單位附近的小胡同里,就像現(xiàn)在修鞋一樣,一位老人擺著小攤,“那時候,在上衣兜里別一支鋼筆,是很光榮的一件事?。 ?/p>
現(xiàn)在,兒孫都不用鋼筆了,碳素筆也就是簽個名,寫個收條才用,可她一直放不下這些筆,“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寫字,一直到現(xiàn)在,有筆管的留了1200多支,舊物都有感情的。而且,跟筆有關的詞有很多,走筆、起筆、妙筆……那是咱的文化啊。”
本報記者 張中巖 金凱 牛研 張鵬飛
無憂保采用專業(yè)的云+SaaS技術,推出“互聯(lián)網(wǎng)+個人社保”的個體社保產(chǎn)品。用戶只需要關注無憂保微信號,即可在線進行個人社保、公積金繳納咨詢等業(yè)務。 小編有話說:謝謝這么優(yōu)秀的你來看文章,有什么想對小編說的盡管來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們的動力,歡迎大家踴躍發(fā)表疑問,歡迎吐槽,社保生態(tài)圈群:248069515
標簽: